声字五行中属什么?

耿枋圩耿枋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声”的字形演变为“聲”,而“聲”字在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聲,音也。”这似乎就把“声音”的归属归到了“音”部,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声”、“音”古属同源字,都表示“声音”的意思,只是读音不同;并且由于“声”的古字形与“音”的古字形相似,因此常把“声”错认作“音”。

从“声”字的甲骨文看(图1):上端像发语音时的嘴巴形状,中间像发声时口中塞住的物体,下端像手持东西的样子。整个文字形象地表现了发音的过程和情形——先“塞”住嘴,然后“鸣”放声音;或者可以理解为“声”是边说边唱的意思——“声”由“舌”和“生”组成,“生”有“出”和“唱”的意思。

图1 甲骨文的“声”字

金文(图2)延续甲骨文的字形,不过左边多出了“士”字。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大多使用金文,由此而来的春秋战国铜器铭文也多继承这一写法。秦简《仓颉篇》、汉初著作《汉书·地理志》都采用了“声”的金文字形。

图2 金文“声”字

小篆(图3)形体上的变化主要在于左边的“士”变成了“弋”,而且上下左右都有笔画延伸,形状较之金文越发整齐。但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孔子世家》却用了“声”的小篆字形(见图4),其后代学者所著《汉书·艺文志》亦然,可见这种字形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汉代以来人们习惯把“声”写成“殸”,这是由于古人把“声”、“殸”二字互用了。

图3 小篆“声”字

图4 小篆(《史记·孔子世家》“声”字) 隶书(图5)变体很多,其中一种便是上面一竖拉长变成“㞒”,同时下面的“口”改成“日”。这种字体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后来传到日本,因此被称为“魏碑体”“北碑体”或“汉隶”。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云:“予自少年留心翰墨,见此两碑(指北魏张猛龙碑、郑文公碑)最多。”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学习隶书多以此为范本。

图5 隶书“声”字(《韩仁铭》)

楷书(图6)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保留了大部分隶书笔划,且书写规矩、排列整齐,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唐朝欧阳询所著的《九成宫醴泉铭》便使用了这样的字体,而宋代薛尚功依据唐代刻石临摹的《钟繇荐季直表》更是把这种字体表现得淋漓尽致。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文拓本多是这样写的。

图6 楷书“声”字 (选自《钟繇荐季直表》 )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