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字的五行属什么?
“采”,是《字通》里列入“丑集上”的字样——也就是说它是个象形字了。从字形上来看,上面部分像花萼,下面部分像手(爪)。本义就是采摘。所以五行属性应该依采花的“木”——也就是依花来定。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古文字的“采”和现代汉字的“采”不是同一个字;二是古人所说的五行的“木”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五行的“木”内涵已有所不同。 先看一下古人所谓的“五行”中的“土”——《说文解字》:“土,土地也……其色黄。”这就是说古人认为土的性质和颜色是黄色的。
再来看“木” ——《说文解字》: “木,冒也。冒地而生,高而曲直,故日木。”“木”的字形演变如下图:(我找不到“木”的象形字体,只有“未”的象形字体,不过二者很近似) 从“木”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木”的原形就像一棵树,只不过后来笔画多了,形状变得复杂了。 但古人说的“木”可不是指树。《说文解字》里的“木”是一个会意字。它的金文字形就像一个人顶着一棵大树的样子——这个人当然就是“伐木”的“伐”。古人所谓“五行中,木代表的生长力、生发力”,其实就是指树木发芽、生长的力量。这就跟春天草木发芽、生根一样。 所以古人所说五行中“木”的形象应该是顶天立地的青壮年。这个形象跟我们平时说的“木头”“木材”可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古书上为什么用“未”代表“木”呢?《说文解字注》里有讲到其中缘故:“凡言‘未’者,皆谓‘木’之末也。”原来是因为“未”的甲骨文或金文形状像树的枝杈,所以用来表示木的末端。这样,五行中的木就可以理解为树木的枝杈了。
不过,这样理解好像还欠妥当。因为植物的种子、幼芽、幼苗都是从树木的枝杈萌发出来的。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木”“禾”“草”都属于一类了,显然是不对的。 那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金文的“未”字,上面那部分其实像一顶帽子,下面那部分像手臂,整个字形就像是“伐木”的“伐”的本字。而“伐”的意思就是把树伐下来。五行中的“木”就是指这些被伐倒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