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地下镇着什么?
先简单介绍一下情况,北京城下面有一条非常古老的河道,元代开凿,明代拓宽。这条河就是通惠河(有叫“京杭运河”的,其实不通) 下面这张图片是北京地铁六号线某站旁边通惠河的遗址。 再来看看新闻里说的那段文字: “2月10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在八通线南段通州北苑至果园区间,施工人员进入一在建隧道内进行防水施工时,突然听到一声轰响,随后一个身影从隧道里飞出来,重重摔落在地面上。” 这几行字里面有两个重点词需要特别注意—— “隧道” 和 “防水” 首先明确一点,出事地点应该在八通线的地下,且为隧道结构。
根据之前新闻报道,该工程为北京市轨道交通6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全长7.2公里,设5座车站、1座暗挖区间和1座停车场,均为地下线。那么可以基本确定,事故发生在6号线某车站的站厅层或隧道结构内。 再来谈谈第二个重点词——“防水” 据小编查阅资料发现,早在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就建有大量的下水道系统。
不过那时候的下水道主要作用是排除雨洪,缺乏污水处理功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大量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设施开始兴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历史上有建过下水道,并且现在又有很多排污管道通过这座古城,是不是意味着这些管子都通向海淀区的积水潭(现在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海淀区的积水潭一带曾经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但是现在的下水道和排污管道大都流向了东郊的通惠河。
关于这个问题,我找了三个原因: 第一,历史上北京的东南西北中几个城区存在时间是不均衡的。明朝初期曾一度把京师迁往保定,后来又迁回了北京。这一迁一返之间,东西城被重新规划建设,而南城则基本上没有被怎么建设,因此至今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也留下了很多老地名,比如说“朝阳门”,“正阳门”等。
第二,老北京的厕所大都是明槽明渠,也就是在地面开挖沟渠,将粪便冲入沟渠,再通过沟渠流入河流或者湖泊。这样的构造很容易堵塞,清理起来很困难,容易产生臭味和病菌。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清朝中期开始在城里修建下水道;而同时期建的圆明园则采用了全套的西式排水系统——这个建筑现在还保留了一些,可以去看看。
第三,老北京城的四合院大多采取“串珠”式的布局,这也就造成了院内雨水和污水的分流并不彻底,大部分需要流入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