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和为什么迁北京?
“贵州人搞贵州建设”,这话说的,好像贵州人离开贵州就能搞出个贵州建设出来似的。。。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是不是真有贵州人在外省的成就比在本省还高呢? 以现代史为例(民国和建国后不算),有! 但比例确实不高,可能连1%都不到——能出省的贵州人都是佼佼者了。
1958年的贵阳钢厂,拉来的山西煤,挖的鱼磷矿,建成之后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厂之一,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也让中国不用再从外国进口钢轨。 但是,贵州其他地方的工业发展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例如,同样位于贵阳市的贵州铝厂,是建国初期依靠贫硫煤和当地水力发电资源建设的国营大型军工企业,生产军用帐篷、雨衣等,后来因为战略需要转为民用,才变成了今天国内最大单体电解铝生产基地。 但是在70年代之前,这个工厂的产量非常低,远远比不上同时期建设的黑龙江阿木尔林业局,甚至被当地人叫做“烂包厂”。
一直到70年代中期,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始,该厂才陆续投产,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但是,这仍然是贵州本省的建设吗? 显然不是。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是靠外部资源的投入(煤铁和水力),本地产出并不多,而且很多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三线建设”的军事需要,民间生活并不会用到这些产品。虽然贵州的铝和钢材产量都算是国内前列,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广东、江苏等地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那如果谈近代和现代史的话,或许还有几分道理。 但是如果说到明朝或者宋朝,那就根本扯不上关系了。 因为那时候的贵州还不叫贵州,而是叫做黔省或者贵州省。
明太祖朱元璋在消灭了云南梁王政权后,把云南并入贵州,设立贵州布政司,管辖今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建省治所在贵州贵阳。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已经建立了贵州布政司,为何还要专门提到“弃黔”“移滇”呢?
原因其实很直白——因为明朝初年,贵州的人口和税收都不多,经济和文化也不发达,甚至还比较落后,不足以支撑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存在。为了促进贵州的发展,明代朝廷实行了“弃黔”的战略规划,把省内产粮地和富裕的地区留给贵州土司统治,自己直接管辖的贵州人民主要承担军事任务,负责采办军粮和训练士卒。 当然,作为回报,朝廷给了贵州一些特别政策,让贵州的土司们享有较高程度的自主权,并可以享受贡品优先权和免徭役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