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多之子北京?

方烜方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首先,关于「博多」这个译名的问题。我查了百度百科,「博多」是「博德」的旧称。那为什么叫「博德」呢?因为古书上写的是「播陀」(《隋书·流求国传》)或者「波多」(《新唐书·流求国传》)。而「播陀」和「波多」都是「Bodo」的发音。所以「博多」这个名字是个音译,而且它本身就表示一个地名。而现在的日本佐贺县有多处地名都叫做「博徳(ぼとく)」(日语里「をはつ」的读音和中文里的「勃脱」几乎一样),所以不难想象唐朝时这儿就是一座军事要塞,而地名本身可能就是汉人起的——也许起兵的地方就叫「搏夺」,打了胜仗之后在这里修筑要塞,因而将这座要塞命名为「搏夺州」也未可知。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播陀」或「波多」会用来指代整个岛屿了:因为这里的地名本来就带有一个「博」字。

2. 关于「之」的理解问题。我的理解是,「之」是语助词,无实义。而且,在唐代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还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读李白的诗,「之」字就经常做语助词用,比如「行歌竹林间,曲度檀板催」「欲醉扶丹桂,犹须漱玉泉」等等。所以这种语法被保留到现代汉语中,如「走之儿」(这儿)、「有之哉」(他/她/它)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