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字五行属什么?
根据汉语词典解释,“知”的本义是“识”“知道(shì)”,“认识、明白的意思。而“识”又引申为“判断”之意。因此,“知”有了解,认识,辨别等含义; “zhī 动词”指主谓短语中的谓语,例如《诗经·小雅·四月》中“彼稷之苗”一句里的“知”当动词讲;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助词”或“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表示定语后置,如《论语·子罕》里“子曰:‘知者不惑’”,此处的‘知’用作句子的谓语,后面的‘不惑’是它的定语。
古代的“知”有时还作代词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上》里有:“王知其不知也乎?"这里的‘知'就是代替上文所说的”行“。 古代还有‘智’、‘知’二字的区别,现在已不太分了。 ‘智者’多用于道德范畴,如《论语·颜渊》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在口语中多用‘知’不用‘智’.
由上述可知,中国古代把认知过程分为‘知’与‘识’两个阶段:‘知’即了解、识别事物;‘识’则是进一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判断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古人的这种认知观影响了汉语的词性划分方法——以动词为中心,名词形容词修饰动词。当然,随着汉语言的发展,这样的认知模式已经有些落后了,但其中的一些规律依旧被保留下来并影响着现在的汉语表达特点。 至于题主说的五行属性的话……”金木水火土“其实是古人为了区分五种基本元素而对五行的定义,其实它指的是自然界中五种基本的物质形态,对应着五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是: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 (注:这里所指的颜色与现今人们所认为的颜色是不同的)。后来古人将其应用于对世界的观察之中,用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