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垒属于什么五行?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下中国古人在总结自然界变化规律时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以及这些概念和术语的现代含义——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完全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所以我们先来看《汉书·地理志》中关于土地属性的描述(注意这里的“土”不是指土壤、土地之“土”,而是特指“土地”): “中者,正也。天地所居,阴阳所抱,四方所处,故谓之中。” 简言之,“中”就是天地之间万物生长的位置。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史记·天官书》中关于“五方”的描述就很好理解了——“东方木也,其色青,其季春;南方火也,其色赤,其仲夏;中央土也,其色黄,其季夏;西方金也,其色白,其仲秋;北方水也,其色黑,其仲冬。” 这就是说,“东”“西”“南”“北”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而是古人观测天象得出的。《周礼·春官》就有记载,所谓“日起于东,目之所营,故曰‘君东’;月起于西,形如勾曲,故曰‘臣朔’;星起于南,众星环抱,似朝君而拜,故曰‘祝融’;月起于北,渐隐渐没,故曰‘先轸’。”
以上都是古人用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总结出的方位概念,与我们现在用的“东”“西”“南”“北”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古代中国人把天空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各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这样总共是八个方向,而每个方向又有五个元素所组成,从而形成“八卦”,即《周易》中的“乾”“兑”“离”“震”“巽”“坤”“艮”“坤”八种基本图形。 这八个方向所对应的五行分别是: 金—西,木—东,水—北,火—南。 而中间那个没有确定的五行属性,因为它不像东、西、南、北那样被自然现象所确定。
所以问题就变成怎样判断一个方位究竟属于哪个五行了? 这就要看这个方位旁边有什么了。 如果旁边有具体的五行之物,那么它肯定有一个固定的五行属性;如果没有,那么就按“虚则补之”的原则,它的五行属性就由周围五行之物的数量来决定。 具体怎么决定,《周易》中有一卦叫作“离”,卦象为离为火,有两重阴爻,在八经卦中属于“虚”的状态,因而根据“以实补虚”的原则,离的正南方就属火。
而“坎”卦正好相反,属水。 为什么要强调“无中生有”呢? 因为《周易》是依据阴阳两爻的情况来判断方位的属性,而阳爻代表“有”,阴爻代表“无”。当阳极多或者阴极多的时候,“无”也就变成了“有”,此时阴阳的位置就会发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