逦五行属什么?
“逦”字,是形声字,行玉切音lǐ,本义是指“曲折绵延的样子(引申为道路、河流等绵延不绝)” 《说文》解释道:“逦,连续不断之意。从辵(chuò),隶声。” 清人段玉裁考证:“此字当与连、辽通;或曰与连同。今列连为一母者,因连省作连,而字从走,故列连、迤为一行也。” 段玉裁所说的是文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很有必要搞清楚。
“连”、“辽”都是后起的形声字,“逶”是“逦”的俗字,都读作lián。 “连”字最早写作“連”,《唐韵》音lián,后来才简化成“连”。 “辽”字的繁体字“遼”,读音liáo,也是由“连”字变来的。
“迤”也是“逦”的俗字,读作yí,字形是从“辵”,“氐”省作“阝”构成。 明代学者杨慎在《古今韵会》中说道:“迤,夷水名,在四川保宁府西。” 杨慎所说的“夷水”,就是嘉陵江,因为江水曲折蜿蜒,因此用“迤”字形象地形容它的流势。
“逶”字现在多用于地名,如“渭水”俗称“渭河”,又称“渭水”,古书上也作“渭陂”“渭南”“辋川”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跟这条河流的形状有关。
现代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一书中说道:“‘陂’就是‘渭水’,《诗经·小雅·四牡》:‘周道挺挺,夷途左转。’这‘夷途’就是指的‘渭水’边的道路。” 王力所说的“夷途”就是“平直的道路”,用“夷”字来形容道路的“平直”,可见这个“夷”是形容词,意思是“平坦”。 “宛”和“蜒”也值得注意,它们的本义都有“弯曲”的意思,引申指“道路、河流等曲折”。
其中“宛”字更常用一些,可以表示山路、河道等的“弯曲”,也可以表示“曲度”、“折返”。例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重山峻岭,悬崖峭壁——《水浒传》第十六回 一枝梅性宛宜,善吹觱篥——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