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怎么解释?
五行,木火土金水,这是五种最基本元素或物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就是互相滋生、促进的意思。其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具体可以理解为:大林木生长旺盛,如树木被燃烧可产生火种,火的温度很高可以让石块熔化形成土壤,而土壤中自然生出金矿,金矿中流淌的水便是海水,海水中生长着大量草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制约。克的次序和生是一样的,也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因为五行的特质是在不断循环的,所以相克也有顺序,比如当金过多,会水土不足,进而导致金衰,如此周而复始。 除了相生相克以外,还有相乘相侮,也是五行中重要的关系。
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的乘侮关系。其原理还是相生相克,但更多的是指后者的约束作用。相乘也就是指五行中的某一属性过盛,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此时它就会去克制另外一行。比如,木过于旺盛,则木克土;又因为土多,土则克水;水多,则水克火……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就像车轮一样,一环套一环。
相侮,其实与相乘的含义差不多,都是指一行过分亢盛,“欺负”了另一行。只不过,相侮是被“欺负”的一行本身属性也是很强的,只是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被“欺负”的一行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影响力会逐渐消减。
在中国的古代文字中,“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道路”,它强调的是“行”的固定性、有序性。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运行”的意思,是说物象的生长是富有规律的运动。由此不难看出,“五行”之名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金、木、水、火、土”五中物象是构成宇宙及万物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又是说“金、木、水、火、土”五中物象是富有规律的在“行”着。这就是五行名称本意。
中国哲学的五行说用“金、木、水、火、土”五材的生长、克伐等特征来比附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及其规律。它在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时,以五材为基本元素,将宇宙万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类,构建了一个以五材为中心的宏观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五行之间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发展。这就是五行说对中国哲学的基本贡献。
所谓“相生”,就是指“五材”按照一定的顺序(木→火→土→金→水→木)依次产生、帮助、资生。前一物象对后一物象的“生”是无条件的,永无穷尽的。所谓“相克”就是指“五材”按照一定的顺序(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约束、克服、抑制,前一物象对后一物象的“克” 也是无条件的,坚决的。正因有了生,才促进了发展;有了克,才维持了稳定;没有生,便阻滞了前进;没有克,导致了混乱。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了整个系统的有序性和和谐性。当相生相克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便产生了相乘和相侮。相乘是指过度的克,相侮是指反向的克;相乘和相侮是整个系统的不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