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五行属什么?
王樾,字伯允,号云泉、又号竹泉,明代山西阳城人。他是个冒顿,就是冒充皇帝的太监,因为皇帝姓朱,而他是宦官,所以自称“王樾”。 据《明史》记载,王樾原是皇亲国戚,其祖父是汉庄烈帝的叔叔,父亲是宗室世孙。
原本应该世袭罔替、锦衣玉食的他,却阴差阳错,因为父亲犯了罪,被发配到南京边远的清江府(今淮安市)充军。不过,王樾倒也不愁吃穿,毕竟他是皇室成员,有皇上赏赐的田地,还靠收租也能过得很滋润。而且他的生活还很享受:“性嗜酒,每醉则箫鼓喧阗,歌伎满前。”“善骑射,颇知书……” 可惜好日子过不久,天启六年(1626年),朝廷下诏革除藩府一切奢靡,严禁宗室结交外臣,甚至禁止开设妓院等。身为冒顿的王樾受到很大影响,被革职为民。
此后,王樾迁居江宁(今南京市),以卖文为生,生活相当清苦。好在老天无眼,不到七年他就升了官,先后任淮扬道参政和河南巡抚。在此期间,他大力整顿吏治,处理积压案件,颇有政绩,被誉为“能员”。
后来他又升任工部尚书兼河南抚巡。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蒙古兵再次南下,攻破怀来(今河北怀来县),逼近京师。当时朝野震惊,王樾率部勤王,因立功被晋升为太子太保。次年,又因功加封为少保。 但王樾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崇祯十五年正月,廷臣交章弹劾他擅离驻防地,致寇猖獗,应即逮问。于是王樾被押解至京,下狱论死。幸而皇帝念其昔日功勋,免死削籍。 据说王樾在戍边时,曾与蒙古人打过交道。他们见面后交谈,王樾不懂蒙古语,敌人也不懂汉语。两人费了一番力气,终于交流起来。当问到王樾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自己是中国人;再问他的部队有多少士兵,王樾用手比划着说两千。蒙古人觉得这个汉人似乎挺憨厚,不像是奸细,于是就放了他。 正是这个被当成“中国人”的明末宦官王樾,用他卑劣的一生给“爱国”这两个字抹上了浓浓的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