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旭属木什么?

戴可恬戴可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当时阴阳、五行、卜筮等学问都是道家的组成部分,但五行真正成为后世中国神秘主义哲学的原型是在汉武帝时代。

西汉初年继承秦制的郡县制,存在不少问题,社会上出现了王侯与天子共有天下,王侯将相可家天下的思想,这就是汉代的封建贵族意识。这种意识的典型就是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公羊学派”,他们以《春秋》为根据,推导出皇帝是承天命而统治的,天子与诸侯国君都有各自的封地,这种天授的权力是世袭的,不可剥夺的。这个理论体系被汉武帝采纳后,成为中国两千年来帝王政治的理论基础。

既然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世界,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阴阳五行来描述了。《史记·封禅书》记载:“乃遂定祀神之礼,用牲币(太牢)。”“日者,阳之道;月者,阴之道。” 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祭祀天地鬼神的活动方式,并形成了文字记录,这为后人进一步系统阐述阴阳五行创造了条件。

东汉王充在《论衡·讲瑞篇》中阐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五行生克原理的文献。后来晋代杜预著的《春秋经传集解》和唐代司马迁撰的《史记》都引用王充的观点作为经典依据。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至于题主所说的五行属木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好像五行缺木的人就应该补木一样。五行到底需不需要补,应该怎么补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看法吧!古人认为天地间有很多天然形成的五行分布,这些天然的五行分布影响着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比如:

“土形生金,土生金。火形生木,火木行。水形生木,水木行。金形生水,金水行。火形克金,火金刑。木形克土,木土塞。水形克火,水火激。金形克木,金木斫。火形克水,水火燎。” 在古人的世界里,宇宙万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力。五行并不是单一对应五个元素这么简单的事情。它是一套描述世界结构的系统。

所以从五行学的角度来看,人也是由五行组成的完整系统,而且每个人的五行是有偏差的,不是正五行,这种偏差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命中的喜忌。当一个人的五行需求被满足时,命运就会被改变。 当一个人的五行需要补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补它的克星,因为五行最讨厌的就是克自己的五行。如果你命中土多,就要少饮食,因为胃属于土,你吃的太多,土就会偏多,这时就要克制,少吃食物就可以减轻土的力量,同时多吃一些水多的食物,因为水克土。这样土多的问题就解决了。 反之,如果你命中缺水,就需要增加水的力量,可以多吃水产海产品,多喝水,多沐浴等等的方式来补救。

慕容疏影慕容疏影优质答主

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之一,在西方文化中,可对应元素说中的木气、印度文化中的空行。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引申为能动者、发展、条畅的代表物,又引申为南方夏季、颜色青绿色等、酸味等、具有能动者和旺盛生机的事物,皆归于“木行”。 亦指木匠;木工。

《礼记•学记》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详解:每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和立志的方向,三年考查是否专心敬业和融入同学群体,五年考查是否知识渊博和亲近老师以学习知识,七年考查能否研讨学问,能否慎交好友,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之后就可以掌握物性道理和周通贯彻,能够自信处世而不背离老师教导了,这是学习的终极成果,这之后就可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习惯,使邻近的人心悦诚服,使远方的人仰慕风化。这是大学发展的过程。古书上的“幼蜂会随母蜂时时学习采花的艺术”,讲的正是这种阶段式的教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