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五行代表什么颜色?
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在自然界里是互相对立的。 比如“金生水”,是指金在水中溶解而生成的液体金水,它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而“水生木”中的“木”,则是新生萌芽之木(参看“五行相生”)。可见,这个“水”不是单纯的水了。
同样道理,如果把一枚硬币放在水中,由于金的密度大于水,所以金币将沉入水底;如果把它放在空气中,由于空气的密度小于水,所以这枚硬币会浮在水面上。
这就是“金沉于水”和“金浮于水”的原理。 同理可推,如果有一片树叶落在水中,因为树叶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应该沉入水里才是;但这是因为叶子上沾有水的原因。一旦这些叶子放入空中,它们会因为没有水的附着而漂浮起来。这也是“金沉于水”和“金漂于水”的由来。 用“五行与颜色”来推测事情是缺乏理论根据的。这种推理方法只能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者作为参考。不能把它当作定论。否则的话,中医就不是“辩证施治”而是“对号入座”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不同金属和颜色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所以铸造硬币的黄铜、白铜、紫铜和钢芯镀镍(白)币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
硬币五行的原理和说法由来已久,其说法来自于古老的中国阴阳学说,和中国古老的哲学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体的内脏划分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同自然界的情象相比应,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体、五华、五官、五志、五声、五色、五臭、五味等循环表里的脏腑形体组织结构系统。同时又把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等致病因素,与五脏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根据五脏的特性构成了五脏、五体、五华、五志、五行、五味等生理病理系统。
五行硬币包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它统一着万事万物,把看似毫无相互联系的事物贯穿起来。五行硬币学说的基本精神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木者为水,所以水为木之母,木生火,火为木之子。子盗母气,如木克土,但木又由土生,木太过,则子盗母气,而致土气不足。
以比方人的脏器,如木克土,肝属木,大肠属金,脾属土,木克土,即肝气太旺,而大肠之气不足时,“木不疏土”,脾的消化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子盗母气”如过喜则伤心,心属火,而喜为心之神,火生土而脾属土,火妄动,则“火不生土”,脾的消化功能降低。如果一个脏器的生理活动太过,影响了另一个相克脏器的生理活动,使相克关系失衡,产生了“亢害”。如肝火太旺影响了心的生理活动,而出现眩晕、耳鸣症状。而相生关系失衡,也产生了“不及”,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而使肺的生理功能受影响。
“水木金火土”五行学说是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和血液之内的基因和密码,它渗透在中国文字、汉语语法、思维模式、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以及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它和中国古医学、古天文学、道、易、卜卦等文化现象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