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的五行属什么?
你好,这个“称”字的五行属性,到底该属于什么? 这可真是为难到我了。因为这个字,在不同的古籍之中,它的五行属性和名字含义可是相差甚远!
比如《康熙字典》里对“称(稱)”的这个解释就很有意思了,它把“称”的部首“勺”的解释,和“称”整个字的解释给分离开来,“勺”部解释为“火”,而“称”的解释却为“金”。这是让“称”五行属金呢?还是属火呢? 再看《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称(chèn)”的解释,又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属木!到底是“金”还是“木”?
更神奇的是在《字海》中,“称(稱)”竟然是属土的……天呐!到底属什么才好? 因此看到这个问题,我也是哭笑不得,实在是难答。因为很多古籍对于同一个字,往往会有好几个解释,而每个解释又经常自相矛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字学“六书”之中的“形声”造成的,所谓“形声”就是“以形(形体或字形)示声”,而这个“形”除了表示字形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示“字音”,也就是古书说的“声”。
一个汉字往往有“形”“声”两个部分,“形”表示这个字的字形,即结构;“声”就是这个字的读音,在古代也称作“声符”。所以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字书,对于相同的部首往往有不同的读音,就是因为不同的字加上相同的部首之后,形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读起来自然也不同。这在今天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在古代却是常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形声”规律,导致同字异音、同音异字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也是判断一个字五行属性的最大麻烦所在,因为依据不全。 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看这个字最早的写法之时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是“火”或者“木”字旁,那么这个字的五行就应该属于“火”“木”;反之如果最早写的形状像“土”,那么五行属“土”。 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很实用,你可以试一下。
靳艳优质答主在天为气,在地成行。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生,以为纲纪。是以广生万物,垂直不败。高下有度,秩序有纪。天度周始,故能循环,不失节证。无与众同,有异于众。天之行,不失节证,故也。王者法之,则功名大显;悖之则身亡国灭、宗庙不血食。五行相胜,一曰神行,二曰形行,三曰生行,四曰伐行。
神行:神行者,万物莫不有神。天地之至神者,雷霆风雨是也。是故王者之兵行。当法天地至神。其雷鼓振,其风马驰,其龙旌麾,其雨戈矢。令行禁止,莫不敬畏。此神行者也。
形行:行形者,兵所行,与五行相顺逆者也。兵之所行,形如制也。是故王者之兵形也。与五行相顺则功立,与五行相逆则退败。东出甲乙,以青旗青麾,击其青角。正月、二月、八月。南出丙丁,以纁旗纁麾,击其纁角。五月、六月、十二月。西出庚辛,以白旗白麾,击其白角。九月、十月、四月。北出壬癸,以黑龙黑麾,击其黑角。十一月、十二月、二月。中央戊巳,己未以黄麾黄旗,击其黄角。三月、七月、十一月。与四塞王者。正月甲乙。夏青,春白。冬兵南向。二月乙丙。春青,冬白。夏兵西向。三月丙丁。冬纁,秋黄。夏兵南向。四月丁戊。冬青,秋黄。春兵北向。五月戊己。冬纁,春黄。秋兵西向。六月己庚。冬黄,春白。秋兵北向。七月庚辛。春白,夏纁。秋兵东向。八月辛壬。夏白,秋黄。春兵北向。九月壬癸。春白,夏黄。秋兵南向。十月癸甲。春纁,夏黄。冬兵西向。十一月甲乙。夏青,秋白。春兵北向。十二月乙丙。春青,夏白。冬兵东向。与五行相应,故能战无不胜,功名大显。兵主贵神。
生行:生行者。行如五行相生之行也。是故王者之兵。出甲乙,击丙丁。丙丁,木也。木畏金,是甲乙东方之金,克丙丁南方之木也。丙丁,击戊己。戊己,土也。土畏水,是丙丁南方之水,克戊己中央之土也。戊己,击庚辛。庚辛,金也。金畏火,是戊己南方之火,克庚辛西方之金也。庚辛,击壬癸。壬癸,水也。水畏土,是庚辛西方之土,克壬癸北方之水也。壬癸,击甲乙。甲乙,木也。木畏土,是壬癸北方之土,克甲乙东方之木也。与五行相并,贵而应和,故能功名大显。兵主贵生。
伐行:伐行者。行如伐击之兵也。是故王者之兵。出甲乙,击庚辛。甲乙,木也。木克土,是甲乙东方之木,伐庚辛西方之土也。庚辛,击丙丁。庚辛,金也。金克火,是庚辛西方之金,伐丙丁南方之火也。丙丁,击壬癸。丙丁,火也。火克水,是丙丁南方之火,伐壬癸北方之水也。壬癸,击戊己。壬癸,水也。水克木,是壬癸北方之水,击戊己中央之土也。戊己,击甲乙。戊己,土也。土克水,是戊己中央之土,击甲乙东方之木也。与五行相反,贵而应和,故能功名大显。兵主贵伐,与神合势。
天有四制:有神制,有形制,有生制,有成制。以神制神,以形制形,以生成。贵于因形,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