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的五行是什么?

水玲欣水玲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将世界上一切事物归结到“天人地”三者的关系之中,用“天、地、人”来表示宇宙万物中的一切关系。 “天”代表时间,为阴阳五行的“木”; “地”代表空间,为阴阳五行的“火”; “人”代表一切有生命之物,为阴阳五行的“金”。 在这个三元结构里,时空是无限的,是有形无质的;生命则是有限的,是有质无形。天地人三个层次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达: 在这个图形上,时空在人之上,人是依附在时空之上的,人在这个三元结构图中处于从属地位。 由于人与大地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人们常用“地利人和”来形容二者的紧密联系。

《尚书·周书·大诰》里有“惟道斯守,惟仁斯行,惟德斯彰”的说法,这里的“道”、“仁”、“德”都属于人的范畴。古人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三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对应的德行。 《论语·微子篇》中载有孔子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说:“飞鸟、野兽是不可以与人类一起生活的,我不是这人世间的人又和谁在一起呢?” 孔子这句话其实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人是脱离不了社会的,每个人只能归属于某一个社会群体。

古人将人的归属称作“气类”,《礼记·檀弓下》中有“君子虽死,其魂魄必然归于本乡本土”的观点,说明人的归宿是地域性的。 但是,人又是具有灵性与悟性的动物,与草木不同。《黄帝内经》说:“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只有懂得阴阳之变的道理,才能活得长久。” 所以,人在“天—地”这个二元结构的中间,必须学会适应与调和两种不同属性的存在,即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邵瑜邵瑜优质答主

夜与日相对。日为太阳,为火,为阳。夜为阴。夜深,阴精聚厚,极则变,故为水。五行属水。夜,月照之间谓之夜,从大下光,注:亦声。本作夕。

“夜”字在甲骨文中并不出现,商代金文有“夕”字,“夕”兼有“日落”和“夜晚”二义。西周金文有“夜”字,从大,夕声,会人处以夜晚时分。春秋字或省“大”为“又”,或“夕”省去上面的部分。战国文字承春秋文字而下,或加“月”旁。秦汉文字承成不变。隶变后楷书写作“夜”。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解释世界的构成方式的代表理论,与古希腊的四元素(气、水、土、火)说相当。它认为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分别是不同性质、不同形态和不同作用的事物以及事态的构成要素。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行中的五类物质各有自身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这就是说,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火有温热、升腾的特性;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金有清静、杀戮、肃降、收敛的特性;水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特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