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五行属什么颜色?
五行,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石。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相生相克关系(详见下节“什么是五行相生相克”)。 那么,我们身体上的五色与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呢?
在中医理论中,有“色归五脏”的说法,即五色与五脏相通应。红色入心,黄色入脾,绿色入肝,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并由此提出了“行不欲过”的建议——行,就是运动的意思;不欲过,就是不能过度。指各种运动都要有度,不要过量,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当然这里的五色是指中医所说的五色:青红黄白黑。而并非现在的五色:赤橙黄绿蓝。这是因为中医使用的五色,是从阴阳五行学说来的,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是从西方光学基础上的色彩体系,二者虽然都有五色之分,但并不完全一致。现代科学表明,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皮肤色调大多是浅黄色的,这种黄色被称为“正常肤色”。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往往会出现不同颜色的异常改变。通过观察人体的肤色变化,从而判断健康状况,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健康信息。 例如,急性炎症患者可以出现脸红发热,严重者可出现面部、颈部等部位的充血水肿。这是由于急性炎症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淋巴回流受阻所致。患者除了面色潮红外,往往伴有头痛、恶心、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全身不适、乏力、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再比如,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会因为消化吸收不良,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这时患者的肤色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正常肤色的“正常着色”变为偏黄的“营养性贫血”,医学上称之为“营养不良性色素沉着”。
还有一些生理性改变也会造成肤色的变化,如女性月经期前雌激素水平降低,孕激素水平升高,常会伴有皮肤变色,称为“经前期紧张症”,表现为皮肤变干燥、粗糙,出现斑点,情绪不稳易激动等。这些都是在健康状态下出现的暂时性的色变反应,一般在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后能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