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什么主脾气?
五行是中医理论基础,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官属阴阳五行之中,鼻子(肺)、脾、胃、胆都属于阳,因此“火”主脾气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中医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说法,怒(木)、喜(火)、忧(土)、悲(金)、恐(水)这五种情绪的变化与五脏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中说:“肝主怒……心主喜……忧伤肺……悲则气消”……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也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心痛因热,宜食寒者……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
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五行对应情绪和五味是可以相互参看的。 脾(中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后化为气血,滋养全身,供应肌肉生长需要。如果饮食失节或体质原因,容易导致脾虚,出现“百病不生”。
“脾虚”的人往往精神差、体力不足、容易劳累而且不爱运动、食少、腹胀腹泻、四肢无力、面色萎黄、消瘦等等。 除了用药调理,还可以从饮食上调节——补脾健胃。多吃健脾的食物如糯米、芡实、山药、扁豆、栗子、藕粉等;少吃凉性食物如西瓜、黄瓜、冬瓜、苦瓜、芥蓝、紫菜、海带等。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与五行中的土相对应。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火、土、金、水是五个抽象的概念,分别概括和解释大自然中木、火、土、金、水等各类事物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属性或规律。在人体,凡属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现象均属于肝所主的木性,归于肝,故肝属木。心和小肠喜温而恶寒,有温热升腾、热化等生理特性,与火热之温热升腾的特性类同,故心和小肠属火。脾胃在消化过程中起着转输、升清降浊和化生精血的作用,类似土壤培植万物的功能,故属土。肺在志为忧,在体为皮毛,其性清肃收敛,与金之清冷、肃杀之性类同,故肺属金。肾能闭藏精气,具有寒凉、下行、封藏的特性,与水性趋下、寒冷的特性类同,故肾与膀胱属水。
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以脏象学说为中心,包括经络、气血、津液等组织器官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人和自然也是息息相关的。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说明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