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逸属于什么?
1、《说文》里说,“游者,行也;逸者,劳也” 2、清·王相编著《古文笔法百篇全解》中解释 “游之字从辵(chuò)。辵者,走之谓,故其义为行;逸之字从兔。兔者,奔逸之兽,故其义为勞。” 又解“游者,人之从容出遊,而能極所欲之事者也;逸者,兔之逃竄快跑,而能免所害之灾者也” 从古文字学上看,“游”的字形发展是下面这样: 而“逸”的字形的发展是这样的: 所以你看,游是有人相伴的,而且是要“盡所欲為”——也就是有目的地去玩,所以是积极的。
逸呢?是兔子自己脫離了險境,是自保和躲避的意思,所以带有消极的内涵。 但古人造字是很聪明的,他們把“游”字形上方的一部分用來表示“游”的動態——“辶/辵”,下方的部分則保留原樣,構成“游”字的新偏旁“魚”。
如此一來,“游”就具有了雙音節的结构。而“逸”呢,他把“兔”的左半部分借給“佚”,形成新的偏旁“兔”,再右聯“彳”,就成了今天的“逸”。
3、所以,从造字的本義上說,“游”是積極的,“逸”是消極的。但是,後人用這两个字時并沒有遵循古人的本意。到了現在,一般說來“遊”是有目的的和愉快的,而“逸”則是指逃避和失敗——這裡面已經沒有了原本的阴阳對錯,只有使用者的主觀好恶。
中医理论以五行来概括人体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即以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人体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肝属木,主疏泄调达;心属火,主血脉温通;脾属土,主运化升清;肺属金,主宣发肃降;肾属水,主藏精、主水。同时根据五行学说,运用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五脏相关、相生、相克的关系及病理影响,并概括了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
所谓“土郁之发,逸雨不时”,是根据五行学说对气候反常、病象异常的病理征象所做的理论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主升清,喜燥而恶湿。若脾土郁滞,根据“地气下流”,则下焦水湿之邪每从下而下达南方(心、火部位),致中焦湿浊弥漫,脾胃升降失职;“暴注”、“淋浊”、“遗溺”、“合阴”皆中焦(脾胃)失运宣化,水湿之邪下注的病象,如《灵枢·痈疽》云:“地之痈……其本在肾,肾为胃关,胃为水谷之海”。脾土(胃)为水谷之海,因脾(土)不转输,水液代谢失司,直下走肾,而以水之下注见合阴等症。中医学所说的南方(心)与北方(肾),包括其各自的所属区域,故“厥阳失根”、“天日不明”、“大角苛早”属于南方火旺之象。火旺克金,所以“太阴之政,岁化疫疠”、“咳衄”、“黄疸”、“心痛”、“哕”等“南方湿化”病象皆属太阴“湿化,令行”,脾土极而侮金所致。脾土郁木,木生火,所以“气化上行,法当闭塞,其始发也,少腹胃脘洪满”,也是脾失健运,胃脘滞塞,气机阻滞(木)。闭塞,木不疏土,土壅而发。因肺在西方而象地,土壅克金,所以又见“发振埃昏”之西行(肺、大肠)病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