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五行中属什么?
我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玉是德行的载体,而德行分为:五德—仁、义、礼、智、信;六德—忠、孝、节、廉、悌、勇;七德—知、仁、勇、艺、书、数、礼。 古人认为,玉具有比德的功能,佩戴玉石,即可“比德于玉”,使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古书上说:《周礼》曰“以玉作六瑞”,以等诸侯;《春秋》曰“晋侯作盟主,执璧”“齐侯召伯,盟於柯,载书曰’鲁无尔德'”,皆以玉为信物也。
在古人心中,玉已经超越了一种装饰品或者商品,而是具备了精神和道德层面上的意义。这也正是玉具有吉祥寓意和辟邪纳福的作用的源泉所在。 所以从五行而言,玉属土(中央)。 但古人还认为,玉是有灵气之物,能够通灵。所以玉又分成了两个部分,有灵性的玉称作“活玉”或“血玉”,无灵性的玉称作“死玉”。只有经过加工雕琢,激活了灵性才会成为具有吉祥寓意的活玉。
中国玉文化中有“玉有五德”之说,玉有五德由谁首说,据文献记载看法不一:一般认为始见于春秋时期的《越绝书·外传引用孔子》;另一种看法是从《荀子·法行篇》中找到依据;最近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有五德》一文认为:“玉有五德”应为《管子》一书首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从玉石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出发,比附出玉的人伦美,使玉人格化,五德说便应运而生。由于“言之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五德”之说也不尽相同。
“玉有五德”之说其大要为:玉之坚韧,有君子包容天下之德;玉之缜密,有君子思虑谨慎之德;玉之润泽,有君子爱民之德;玉之不挠,有君子威仪方正之德;玉之瑕斑遮掩,有君子不文过饰非之德。从上述“五德”所包含的“比德”内容及其“比德”方法来看,其大旨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