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五行属性是什么?

郏雅妮郏雅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禅”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佛教指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中国道家指虚无、寂静的思想境地。这个解释很精准,从字形上看亦然:上为“禅”,指人的头脑(头上有四张“人”字形的纸);下为“单”,指心。合起来就是“心如止水”、“凝神静思”之意。

然而,这还不是“禅”字的原始意义——它是从“禅”的古文字形演绎而来。在甲骨文中,“禅”字象一个人端坐,两臂平举上头,下面像火盆一样,用火烤手取暖。金文(即战国时代的文字)中,“人”和“火”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形状仍可辨识。

小篆(秦隶书衍化而来)中,“火”被简化成两点,“人”被拉长了头部。楷书继承小篆,笔画更为规范整齐。但是,无论“火”或“人”怎样变化,其形状始终符合生活的实际:冬天来了,温度降低,为了保持体温,古人必须生火取暖,这才有“禅”的本义:用微火慢慢地烤。 这个原始含义一直保持着,直到今天,我们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它的痕迹——“禅”读作zhàn时,意思是“把东西一点一点地加热”。

不过,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盛行,“禅”又增加了新的含义:佛教徒坐禅的意思就是在头上加持“人”字形的三张纸以示警醒,所谓“以佛治心,洗涤烦恼尘垢”(吴承恩《西游记·序》)。这样,“禅”就同时具备了这两个义项:佛教的坐禅之“禅”和民间的烧火烤物之“禅”。两个意思虽然并不矛盾,但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于是,“禅”的第二个读音shēn时,便产生了。这个读音来源于梵语“dhyana”,意为“静坐”。佛教传到中国后,译经大师们发现汉语里有表示“坐”“禅”意义的词汇,如“跏”、“趺”等。“跏”者,坐在脚上当“跏”;“趺”者,坐在脚上而脚背裸露。这些词语虽然能表达“禅”的意义,却不够准确。于是,他们采用意译的方式将“dhyana”译为“禅”。这一音译恰好与“zhān”这个本音相吻合。这样一来,“禅”就成了一个多义词:可以指焚火,也可以指坐禅。

需要指出的是,“禅”的这个读音只存在于古文献之中,今天的普通话已经不再发出这个读音了。若按照吴语地区的发音,“禅”应该读作zeh̃,用国际音标标注应为/dzɛn/。

卫锦雯卫锦雯优质答主

在五行中,金、木、水、火之间,存在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相生相克关系。它们五个各自都有相生者和相克者,都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都离不开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任何生物体的生存与死亡也都要靠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而人体的五脏在生理上、病理上的传变,更离不开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因此,五行学说被中医学借用,成为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运用在阐释人体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那么首先必须把人体的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的万物之象联系起来,赋予一定的五行属性。中医学对人体及自然界的归类,不是简单的按物理形状来分辨的。而是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来决定事物或者现象的五行归属。所谓取象比类,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形象和迹象(象),把所有具有相同或者类似“象”的事物归纳于某一行。例如“象天”、“有寒气”、“白色”、“润下”等许多“象”都可以划入五行的“水”,同样,“有生发特性”、“青色”、“有条达舒畅者”都可以划入五行的“木”。所谓推演络绎,是指以所观察到的某些“象”作为基础,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依次类推,演绎出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例如青色、生发、条达舒畅、筋膜、酸味、角音等分别属于木,按照生克相次的联络次序(络绎),把青色与生发、筋膜与酸味、角音与东方等归属于“木”。中医五行归类的基本形式是: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把人体的五脏、五体、五华、五方、五季、五气、五味等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脏为中心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生理病理学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