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谷五行是什么?
“易学”,简称“易”或“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学问、学习也。易学的含义即关于易经的研究学术。 《三洞经书目录》卷一:“易有三圣,其书有三本。”《礼记·檀弓下》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两仪,生四象,故云‘三才’。”孔颖达疏引王弼语:“夫易者,变化之总名,穷极之别名。”易学也就是研究《周易》经传以及易理、易占的一门哲学学科。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节·大宗伯》:“大宗伯,掌天下祭祀之礼仪。”郑玄注:“大宗伯,主伯,谓主人祭之日,执事亲拜而祝焉者。天子立五祀,诸侯立三祀。所谓‘帝位’,谓五帝坐神之所,王者所立以奉祀之。”唐贾公彦疏:“谓主人祭日,执事亲拜而祝者,此大宗伯亲行祭祀之事也。”《周礼·地官·司徒第四节·司徒》:“典乐,教六艺。”郑玄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典乐,教民歌舞。”唐代贾公彦疏:“乐有六乐,亦谓之六舞,……并是舞之名目。”
后世学者对《周易》的注释和解说多源于这两部典籍。历代统治者对《周易》也是推崇备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周易》被奉为“秦政所不焚书之一”;西汉文帝将《周易》与儒家经典一起作为明堂教材,授予太子;东汉王充著《论衡》认为《周易》是“道之根本,德之元始”;晋代傅玄说《周易》“其词简,其义博,经天之变易,人之道也,故能悬之于朝,显之于世。”宋代朱熹称《周易》是“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明代来知德推尊《周易》为“大道之源,天地之法”,并总结出“易学三圣”,即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孔子作十翼的说法;清代刘大櫆主张“学《周易》者,当以《文言》、《下卦》、《彖辞》、《象辞》为主”,并认为这些经典只有“反复吟咏,玩其词句,得其旨意,寓诸性情,则其妙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