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行什么意思?

池依鸿池依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诗是汉语在古典时期的典范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凝练,又发展了现代汉语的词序、虚词变化等特征;形式上讲究押韵平仄、对仗工整、音节和谐、语速缓漫,极富音乐美;内容上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极为丰富深刻。这些特点都使得古诗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一、语言优美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形式已经基本定形。后世所传的“风、雅、颂”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即“风”,其中多为民歌;“雅”大部分是小歌谣或舞曲;“颂”则是宗庙祭祀之歌。

以四言为主,间以三言、五言、七言,整齐简练,韵味深长。如: 关雎(周南) 蒹葭(秦风) 采薇(小雅) 离思(九章) 二、节奏鲜明 除了句子的字数之外,古诗的节奏也很有特色。古代诗歌的调式比现代汉语复杂得多:一句之中可以强弱分明,也可以平仄交替,甚至全句作连续的平声或者仄声。由于汉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之类,而动词、形容词之类的实义词往往在句中处于次要位置,所以古代汉语虽然注重词语搭配,但动词、形容词之类的词往往不受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动词、形容词的位置比较灵活,与英语、德语等强调语序的语言相比,汉语显得比较宽松。这给古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节句中的节奏,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

比如下面这首《诗经·邶风·击鼓》,通篇以四言为主,而以二三字一句的排句表现战士们出征时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

三、形式多样 先秦时代的诗歌作品大多残损,难以窥其全貌。到了汉代,民间有了乐谱,文人可以依乐填词,诗词的创作更加兴盛。东汉末年,儒家经典被整理出来,诗文的用字书写有了一致的标准,形成了所谓“繁体字”。这时,文学创作进入了繁荣阶段,同时,作品也有了不少保存下来的真本。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开始盛行,七言却出现了一些作品,此外还有杂言的形式。近体诗的形成带来了格律的严格限制,但也使得诗句更精简,更讲究音律和谐。唐代,近体诗发展成熟,词开始兴起;南宋时代,词发展到高峰,出现了词牌;元明清时代,杂剧、小说兴盛,诗歌的地位下降,但各种新体诗歌陆续涌现,使诗歌的表现力更丰富。近代以来,旧体诗仍在延续,新体诗亦不断涌现。

相鸿飞相鸿飞优质答主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因为都是周王畿的音乐,其风便雅正而无邪。但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层层从雅而出的,诸侯王国所用之乐,便要从大雅、小雅出来,是之谓“风”。“风者,讽也”,因此,王国之乐的“风”,其内容主要是讽谏。从雅出风,这是周朝王道政治的内容和形式。“风”与“雅”,本来都是周朝的音乐。

音乐各有其声,其声各有其数。按十二律配十二个月,配十二时,皆无过不及之美善,皆合于中道。这是周文王六十四卦的伏羲先天次序,即太一九宫之数。孔子删诗,将数达九章者归于雅,数不满九者归于风,这是大圣人孔子,行礼乐教化,对周朝的继绝学。

春秋末期,列国之乐,其声数渐逾矩度,渐不合于中道,就如齐国的“肆意行乐”,有违天地阴阳之道。这可从《左传·昭公二十年》的一段记载,看出春秋末期,已有异于周制的音乐出现。

叔孙还曰:「十二合而后乐之数毕。黄钟,吕毕也。杂二变,至八月而毕。」子叔声伯曰:「九合而后已,五声六律十二管比。」

叔孙还和子叔声伯这段话讲的就是音乐的数。

乐音的数,按大衍之数,分五声、六律、十二管。「五声」是宫、商、角、徵、羽;「六律」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十二管」是林钟、南吕、应钟、蕤宾、夷则、无射。

这五声、六律、十二管,皆「比」应着「九合」、「十二合」。「比」如八卦相荡,乃有六十四卦,卦有主卦、有变卦,主卦与变卦,二者相「比」而成八卦次序的先天伏羲之图,这就是大衍之数。

若周易只分主卦与变卦,就只有6+6=「十二合」,就「十二合而后乐之数毕」。林钟、南吕、应钟、蕤宾、夷则、无射,乃「十二合」之数的「杂二」,也叫「二美」。「二合之合」的林钟等六管,加上「十二合」,就是「十八合」。「十八合而后乐之数毕」,至「八月而毕」。林钟,从黄钟起数数至第七合为林钟,数至第十三合再为林钟,乃「二合之合」之「二合」(林钟、南吕、应钟、蕤宾、夷则、无射),乃「杂二变」。

这是周文王六十四卦的「坎离先后,乾坤定位」,后天八卦之次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