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五行属于什么字?
“源”的五行应该是金水木。因为源头一般指水,五行属木; “泉”的五行是水。 当然这不是最准确的解释,因为按照这种理论,“泉”的五行应该算土,而水在土中。但是这里土并不是源头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水更适合作为源字的五行。 以上是根据字形来分析的,那么根据字音呢?五行的本义就是五种德行。那“源”“泉”的音同“元”“官”,是不是应该算是土、属土呢?其实不然。古人造字时,用形表示意,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往往意义相关。“元”和“官”在古代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起首的意思,因此“元”的五行也是水。所以“源”为水木,“泉”为水木。 既然确定了“源”“泉”的五行,那“源泉”二字五行如何理解就很简单了。所谓“源泉”,不正是指水的源头吗?可见“源泉”二字的五行其实就包含了它所包含的字的五行。“源”为水木,“泉”也属水木。
我刚才说了,“源”为水木,但这里的“木”并不是树木之木,而是木属性的意思。因为在古代,“木”代表草木,同时也代表了木属性。比如“东方木”中的“木”就是这个意思。同时我也说了,古代的五行是以金为中心的,水克火,而木生火。所以水虽然克火,但却不能完全压制住火。于是水、火这两个阴阳相对的元素就在中间形成了木。这就是“水火既济”(木)的由来。
一、五行为火,数为七。古代称五行之一的火。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尚书大传》)。
二、指火焰、烈焰、炮火、弹火、烟硝焰火(也叫“焰火”、“烟火”、“烟火花”)。《说文》:“火,炎上也,象形。”字为独体字。表示火焰的字,在甲骨文里已有十多个,周秦及汉魏时仍继续使用,楷、草、行各体也分别保留几个,如、“勋”、“灭”等。
三、指引火。“火”本为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如:点火、引火、放火、着火;烟火、野火、野炊、炉火、烽火、怒火、战火、战火纷飞、战火燎原、战火弥漫。古代以烽火报警。也指行军时所用火。《文选·潘岳·怀旧赋》:“饮飞泉而荫松柏,履丰草而绝烈火”。李善注:“烈,犹行也。火,行火也。谓行军所用火也”。
四、指火灾。例如:起火、失火、放火、小心失火。
五、同“伙”、“伙”。指“党徒”、“党羽”。《左传·昭公十二年》:“王使刘定公赐郑罕父与皇戌、子国、公子发、印赢、子灵、印段、子耳、子羽、子西、子申、子圉、子成、石楚、石速、公孙丙、驷铁、士渥浊、印为、析成、管释之邑。郑人取温人为焉,使为徒兵以侵蔡……”。杨伯峻《左传译注》:“这里‘徒兵’当作一个词,即徒党、党羽意。‘徒兵’又作‘火兵’。……《左传》昭公元年:‘秦人以墨为焚,以骊山之役种于不羹,世为陈公子,别为火兵。’杜注:‘火,即徒也。’《周礼·秋官·大司寇》贾《疏》:‘火兵犹党羽也。’”又,同“伙”、“伙”、党伙、同伙、结伙抢劫、狼狈为(为)火、为火之党、无赖之火、狐群狗党。
六、星名。星座的简称。中国古代天文字、占星术语,星占学中的星次名、二十八宿之一,星区、星次名。如星次、区、星区,星区名。周代称鹑火,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中国古代将星区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划为四个天区,分别是二十八舍(一舍一舍的)分属于四个天区,在《甘石星经》中石申所记的天文历法有二十八宿名次记载,并详细地记述了在古代的天空中的二十八宿的位置所在;鹑火宿的位置、星区,如:“鹑火”也叫“鹑火之次”、“鹑火之野”、“鹑火次”、“鹑火星”、“鹑火次舍”。星宿名,南方朱雀七宿的中三宿(“星次”、“星度”、“星界”、“星垣”、“星土”)的总称、朱鸟七宿的中三宿(井宿、鬼宿、柳宿)的总称。在《史记》中所记的二十八宿有:星官283个,1464颗星辰。井鬼柳次(鬼井柳次)叫“鹑火”、“鹑火次”、“鹑火之次”。《尔雅·释天》:“星,北极之谓也。……大火谓之鹑火,其策也。王良、车府、孤矢,共工之星。……大火谓之鹑火,其鸟也。……鹑火为中次,为中星。”晋郭璞注:“火,南方之行主,主兵事及人道所贵者也。”(此注为五行之火为南火主之。)
《汉书》卷二十七上《天文志》一:“大火为鹑火,东方青龙角亢氐、北方玄武斗牛女、西方白虎虚危室,鹑火者,中央官也。其西则柳星,柳星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