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行中属什么?
“天人感应”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它认为上天的意志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间事务的,人事的变化发展可以而且应当与天地自然相应和。《礼记·中庸》云: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惟天下至愚,为不竭其命!”又说: “修身则道立,尽性以至于命。”“天人感应”还强调人的使命: “可上可下,在天成象; 可右可左,在地成形。”意思是说人既可以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光明磊落,也可以像地上的草木一样有所卑屈。 这种观点对人的行为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人根据对“天人感应”的理解,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以察知天命,即“君子有三戒”、“君子九思”等等,而其中最有趣也最实用的方法则是“五星占”。 什么是五星占呢?
古人把天区划分成若干区域,称为“星官”,共140余座,每座都有具体名称。古代相马或者看相都会先观察天区的星星,找到对应星官的位置,然后再进行判断。
五星就是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个星辰在夜空中位置的不断变化反映了日月运行规律,古人很早就对此有所认识并记录下来。到了汉代,将五星的运行加以量化,建立了“运历图”,规定每颗星的起点坐标和运行轨道,按图索迹就可以知道任意时刻五星的位置变化。
由此,通过观星来预测吉凶变得非常方便起来。据《汉书·天文志》载:“(宣帝)甘露元年十月戊子,客星没。”又据《大唐开元占经》卷六十三引《春秋纬》云:“唐元封七年十月丁卯,客星没。”可见自汉朝至今,人们通过对五星位置变化的考察来占卜吉凶未尝中断。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五行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作为哲学范畴的五行,是中国古代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在自然界中又普遍存在的,在此基本认识上,发现了宇宙间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有态的、无态的,归纳起来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象征和概括其本征属性,故将其称为“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成、相战的关系,并无根据。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创造的一 个哲学体系,在古代中医、建筑、堪舆、命理、相术等学科都有应用。中医的五行学说是用来描述人体生理功能和阐释病理变化的一种理论。五行学说具有“简易”的特点,但有严重缺陷,即“有象无质”:只有形象指认,而无实质证明。
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均具有着其独特的本性。这些本性特征有些来源于要素自身的固有属性,例如水性润下、火性炎上等等;有些则来源于人们对该要素的形象类比,例如木有挠直之性,就来源于人们对植物枝干可以从直挺挺的折弯过来,又可以从弯曲的伸直过去的类比。
金:从字形上,就可知道,金的本性为“从革”,代表了坚重的固有属性。从其引申意义来看,凡是具有坚硬、锐利、收敛、下降、肃杀、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在五行中均属于“金行”,归属于西方。例如,五脏中的肺、五方中的西方、五音中的商音、五气中的燥、五味中的辛味、五色中的白色、五化中的敛、五体中的皮毛等等。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象征着其本性。因此,在五行中,所有具有此等特性的物质(或事物)和现象,均为“木行”,属东方。例如肝胆、筋腱、眼睛、春季、南方等等。同时,在中医学中,一些具有疏通、畅达、升散等作用和性质的生理现象及病理表现,也统属“木行”。我们平时所说的“肝气”和“肝风”,就源于此理论由来。
水:因为“冬季水位下降”的自然现象,再加上水性本身就有“甘冽、向下、寒冷”的特征,因此,凡是“寒凉、滋润、下行”的属性和现象,就都属于“水平”。例如,人体中的肾脏、骨骼、耳窍、毛发、二阴及冬季节、北方、黑色等等,皆属于“水行”。在中医中,将与水的“下行”之性相应,将人的二便的排出过程,也归入水行。
火:凡是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特性和作用的现象,以及相关的颜色和方位,乃至味觉和声音,都属于“火行”。例如,南方、夏日、南宫、面赤色、目赤红、心和小肠、苦味、笑等等,都是火的象征。在所有火的属性中,“炎上”之性,是其本性。中医中,一些具有温热、升散功能的物质和现象(如发热、红肿、疼痛、血崩、吐血等),也是“火性”的体现。
土:在五行中,属中央。因为人类是从泥土中进化而来的,土地也养育了万物;而且,人的五脏六腑的名称和功能,与土地(如“脾胃”似“仓廪”,“肾”有“藏精”之功)非常相似,所以,中医也将人体看作一个“小天地”。土行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人体中的脾脏、肌肉、面口、长夏季节、黄色和宫音等,都是“土行”的体现。另外,在中医里,脾胃的功能与土壤的生化万物十分相似,故脾胃被称作“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在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任何一行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生作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维持和促进其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有序及平衡,形成了“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这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