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属于五行哪类?
楼上说的不对,炎和焱完全不一样好么! 《说文》中有“焱”字,但没有解释。段玉裁注曰:“焱,火花也。从火,单者炎;从三火,焱。凡焱之属皆从焱。”可见段氏将“焱”字解作“单者炎”,而“单者炎”即指普通火焰,如烛火、篝火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火苗”。又由于“焱”是三个火的字形,所以段玉裁特别指出它表示的火焰要比普通的焰大得多。同时他也指出了“焱”的使用范围——“凡焱之属皆从焱”,也就是说凡是属焱的字形都要用“焱”来表示。
然而《康熙字典》中却对“焱”字的音义做了修改:“(焱)《集韵》宜宴切,音燕。《玉篇》火华也。《正字通》燄的别体。今文多用燄。”“(燄)《广韵》宜艳切,音晏。同焱。光也。”这里不但将“焱”字的音改成去声yàn,而且将本指发光体的“燄”字改作与“焱”相同的意思——指燃烧的火焰。更妙的是“汎览群书”的《康熙字典》居然不约而同地把“焱”当作“燄”的异体字,而且把“燄”的解释做成“燄的别体”,真是滑天下之大鸡。
其实,古文字学家已经注意到“焱”“燄”的不同了。裘锡圭先生著《甲骨文字考》中就有关于“焱、燄”的考证: “焱”字,徐铉校定《说文》作“炎”。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谓:“炎与焱,一字,今文作炎炎,古诗作烝烝。古人于灼然之炎,皆作焱。”“燄”字,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及《诗经》郑笺并训为“炎”。然则“焱”、“燄”二字,本不同。 “焱”字,在秦代竹简中常作“燄”。如《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烧之者,印封,日入其燋燔(焚)之数於籍。至煖(暖),复土益薪,旦莫烧之。”《秦律十八种·厩苑律》“午後燠(暖)之,令豕解溲(大小便)。”《秦律十八种·金布律》“以铜镬煮之,两日兩夜,更人持杓立一旁,自覆其甕,勿令飞散。”《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甲盗乙钱,乙捕得甲,甲论以盗,罪孰多?”等等。可见秦代“焱”学作“燄”。
汉代木简中也常见“燄”学。如1972年甘肃武威汉遗址发现的一片写在狭条竹简上的《仪礼》文本,共18枚,内容完整无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墨书原件之一,其中“熖”学便作“燄”。另外1965年青海都兰霍部滩发掘的东汉壁画墓也有“燄”字。以上二例均可证“燄”字到汉代仍然沿用。至于“焱”字,除个别古文字资料外,汉朝的文字材料中已很少见到。
为什么“焱”字到了唐代就会“返老还童”呢?王宁先生在《汉字结构新议》中对此有非常合理的解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表意字的意符,如果长期不用,或极少使用,它们的读音或意思就容易退化或者发生错乱。……这种情况在古书上叫作‘古音之推’……” 那么为什么唐朝人喜欢用“燄”,宋朝人喜欢用“燚”呢?这只不过是因为唐朝人有“避讳”的习惯,宋朝人有“敬字”的风气而已.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唐宪宗李纯的名字中间有个“真”字,为了避讳,当时许多跟“真”字相关的字都要改写作“炤”——比如“蒸”字要改写作“烝”,“珍”字要改写作“珎(zhēn)”等等。同样,宋真宗赵恒的名字当中有个“恒”字,因此“恆”字就要改作“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