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五行属性什么?
“和”的五行并没有在《康熙字典》里收录,因此在传统上被归入“不分五行”。但根据现代五行的观点,是可以给出答案的。 《康熙字典》中的“和”字收录了两个读音hé、huò,并引用了《字汇补》中关于这两个读音的解释: “和”字从禾,表示与谷物有关;从口气、口,表示和人有关。所以“和”字的基本含义就是“和种庄稼一样”,因此属于五行中的“木”。 但是,如果“和”是作为“和稀泥”的“和”,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它由“禾”和“和”两部分组成:“禾”即稻谷等谷物,“和”字的字形像两个人面对面说话(参见图片1)。 由此联想到《礼记·中庸》中的那句名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当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时候,天地自然各得其位,万事万物都能正常发育成长。这就给“和”注入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它是儒家人性论和政治理想的一个核心范畴。
于是,这个“和”就具有了“土”“金”二种的五行属性。因为土生金,所以在“和”中土的性质相对更突出些。同时,这个“和”还具有阴阳属性中的“阳”气,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 这个“和”就可以理解为五行中的“土”“金”五行生旺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健康乐观的性格特质——阳光、向上、踏实而富有生机。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和”字能够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基石之一的原因吧!
在中国文字当中“和”字从字面来解析,既可拆分为“禾”与“口”两个字,亦可以拆成“千”、“人”、“白”三个字。“禾”同“谷”一样,是五谷中水稻的象形字,有丰富的营养,有补给生命的能量,在人的口中生发出对真、善、美的感觉。人吃了“禾”所产生的能量会推动着人们,向着“白”色的光明的道路前进,这就是和字所包含的汉字文化。
和字的五个部件,即“千”、“人”、“白”、“禾”、“口”,其对应的五行,都是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性质之物,五物和合,“相生相承、相克相制”,形成和字五行的平衡关系。这个关系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五字的五行关系解读:
“千”这个部件字,其内涵是一千斤重的物的质量。按周朝的度量衡制,“十两”为“一铢”,“十六铢”为“一两”,“二十四两”为“一斤”,“六十四斤”为“一石”,“十石”为“钧”,“三十钧”为“一金”,“千斤”为“千金”。“千金”是金属性的物,“千”字从其字形来观察,也是“金属”之意。所以,“千”是金在五行中的象征。
“天无二日,人无二王”。人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因此,“人”字从汉字文化解析,是“木”在五行中的象征。
“白”在中国汉字文化中,“白”乃太阳升起之处,在五行中是“东方”,“东方”是“水”的属性,所以,“白”字是水在五行中的象征。
在汉字文化中,“禾”是谷类的象征。谷类成熟是在夏去秋来之时,秋季是“菊”开之时,菊是“金”,故“禾”亦是金在五行中的象征。但在五代之后的周朝度量衡制度中确定,“六十四斤”为一“石”,“千斤”为“千金”;“百斤”为“秤”,“一斤”为“两”,“二十四两”为“一公斤”,“一百公斤”为“石”,“五石”为“钧”,“十钧”为“一金”。这就是周朝以后金、木、水、火、土和“克”度、“升”位的规定。在周朝之后,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金是量的单位,而“禾”是谷类之物,所以,从金、木、水、火、土为“度”来解析,“禾”字应是“火”之属性。
“口”字是“土”在五行中的象征,《史记·封禅书》:“土,地谓之大也”。而地则是在我们脚下,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土地,在我们的上下左右都是“土”在支撑着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