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五行是什么?
“五”是古代哲学中最大的数字。 它代表的是整体、全面、平衡。 “行”有行为、品行、性格等含义。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变化。 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构成的。 五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就是在阴阳变化的调节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比如,我们身体里的元素在阴阳的作用下,正常的新陈代谢;比如大自然的风雨润湿,都是阴阳调和的体现。
如果人体内五行失衡了,就会产生疾病。 大自然界的五行也是相生相克的,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 例如:水是阴,火是阳,而木是阳中的阴,是火的伙伴。当水多了,就需要木来调和,因为木克水;而当木多了,需要火来克制,因为木生火……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对应着五行中的某一项或几项,因此调补脏腑就能达到补偏救弊的目的。
中医用药也是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原理组方配伍的。 例如:肺在金的位置,心火在下,必须由肾水滋养。但由于心火属阳、肺气属阴,所以心火必须下暖肺金,同时借助肾水的滋润,才能使心肺的功能强健起来。 中医用黄连、栀子清心降火的同时,配入子母草、玄参以滋肾水之阴,麦冬、金银花助心肺之阴,这就是五行相生的运用。 学习五行对于了解人体自身十分重要。
五行,既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又指五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即将五种物质与运动变化规律抽象化。这五种运动变化规律分别是:“木曰曲直”,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的性质;“火曰炎上”,指具有温热、上升的性质;“土爰稼稿”,指具有化生、承载、受纳的性质;“金曰从革”,指具有肃杀、收敛、变革的性质;“水曰润下”,指具有寒冷、滋润、向下运行的性质。
五行学说以此为理论基础在中医学中广泛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人体脏腑组织分为五,即“东方青色……其脏肝;南方赤色……其脏心;中央黄色……其脏脾;西方白色……其脏肺;北方黑色……其脏肾”,并根据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生理功能的部分特点,如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等。二是阐释人体病理变化,《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各有所部”。五行学说运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五脏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
如肝病传脾,木旺侮土等。三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来论证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四是论证五脏病变与四时、五方、五季、五味等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甘养之”;“心病者……咸养之”;“脾病者……酸养之”;“肺病者……苦养之”;肾病者……辛养之”,五味分别与五脏相对应,过食某味,会影响某一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