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字是什么五行?
《说文》解释“璽”字的字形,上端像人头,下边像玉。其实这个形状是古代的印章,而非人头像。秦统一天下以后建立了郡县制,皇帝之下设置三公九卿,负责处理国家大事。而丞相以下的官员则通过征辟或举贤的形式进行任命。被征辟的士人必须持有丞相或者诸侯王颁发的印章才可以上任,否则就是非法。这种印章一开始就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被称为“大璽”。天子、侯王等尊贵的身份象征。
汉朝建立之后继续使用金印,但汉朝的官职比秦朝要繁杂得多。为区分不同等级,在材质和形制上都有规定。公印金玺,候印银玺,郡县及州府之印皆铜玺也。 晋朝开始,皇帝对官职进行了重新划分。设立了中书省,作为中央机构负责处理政务。为了体现皇帝的独裁权力,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不经宰相。而且皇帝的印章也叫“大璽”,以别于宰相使用的印信。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治混乱,君权衰弱,相权和门阀势力强大。到了隋朝统一中原后,加强皇权成为主要任务之一。于是,五铢钱废了,雕版印刷兴了,印刷精美的刻有龙纹的官方防伪的纸钞问世了,且由国家严格垄断印制技术,保证了皇帝的财政权不受威胁;同时,“大璽”改成了“御璽”,作为皇帝专用的印章。从此直到清末,除了皇帝和少数有权势的人外,其他人使用印信都是违法的,轻则入狱,重则杀头。
我国的汉字从不同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从造字方法来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基本的方法。“玺”字从造字方法来看就是“会意”字。甲骨文中最早出现的是“玉”字。玉的甲骨文字形,象上下悬挂着4只玉块的形状。金文玉字有三种字形,第一种在玉块下加上两根直杠,表示悬挂玉块的绳子,这种写法本该是“王”字,但甲骨文王字没有这样的写法,而且字形演变上没有承继关系,所以“王”字是另外一个字。而“玺”字在造字时借用了这种字形。第二种是在玉块下加“人”字,表示悬挂的玉饰下垂至人下身。第三种是在玉块下加两根横线,中间加“口”字,表示玉饰垂至口部。玺字在金文中首次出现。玺的金文字形是在玉块中加上一篆书“土”字。表示把土加上去封住玉,然后在加上个“口”的引伸为用嘴来封住;这样就会意成“印信”的意思了。篆文的“玺”字和金文没有多大的区别。现代汉字的“玉”字是在篆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玉,古代专指象牙或白色宝玉、美石。如:宝玉。玉石。玉器。玉玺(帝王的玉印)。玉食金齑。如璧如琮(喻白玉一般)。把“土”加上去封住玉块,然后加上个“口”的引伸为用嘴来封住。这样就会意成“印信”的意思了。“王”字在甲骨文里字形跟“玉”的第一种金文字形相同,中间的两根竖杠表示玉块的主干,上下两块玉块表示两个玉饰,表示王是宝玉。在造字时“玉”和“王”混用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定此为皇帝的印信,叫“玉玺”、“传国玉玺”。历代帝王也常以玉玺作为权力和皇位的象征,玉玺也作为朝廷大印的美称,也叫玉宝、玉章。“玺”字本是指玉制成的印信。后来引申扩大,各种印信统统叫玺。古代印章称玺。秦以后,玺专指皇帝的印信。所以玉玺是玉制印章的美称。玺字的读音有“xǐ”和“qǐ”两个音。两个音都读作名词。如:玉玺和传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