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五行属于什么意思?
“南方”二字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南”字本身代表的方向问题;另一个是“方”字的属性归属问题。 对于“南方”二字的解释,《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基本一致,认为是指我国地理方位的南部,即南方地区。
而对于“方”字的含义,两家解释则有差异:《辞源》主张归入古代阴阳家的学说,认为东方属阳、西方属阴;但《现代汉语词典》则更主张归入古代中医的理论,认为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参见“阴阳”条)。由于这两种观点都出自权威性的工具书,因此至今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仍有分歧。 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这是因为:
第一,“方”字的本义指四方,而“四”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高而不绝也,象四出上下之形”,可见其本意指的是四面八方。而且,古代的星象家正是用“方”来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正好与“阴阳”的概念相合。
第二,“方”后来有了特定指代词义,通常特指某几个方位,如“上方”“前方”“上方”等,而这些词义最终都可以在古文中找到依据。比如“上方”原本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孟子·万章下》里就说:“君之所知者,何若?所不知者,何如?”赵岐注:“言上未至天子之都,在远方。”这里所谓的“上方”显然就是指天子所在的北方。又如“前方”原指军队的阵地,《左传·庄公十年》里有“公将鼓之”一句,杜预注:“前,阵之端。”这也证明“前方”的意思是指向北方的军队。 第三,古代认为天地之间有三气,即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人处于中间,故称“下方”“前面”“后面”。这与中医理论认为的“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刚好相反。
第四,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认为经络纵横交叉,遍布全身,将脏腑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人体的经脉有12条,其中6条分布在身体两侧,每侧各4条,分别称为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太阳经和少阳经,而阳明经则是单独的一条。这些名称不仅与现代科学不吻合,而且也与古人的常识相冲突。比如“少阳经”原本的意思是指一条位于人身表里的经脉。东汉名医张仲景在论述外感热病时就曾说过:“凡伤寒发热,胸胁满烦,心中悸惊,咽喉干燥者,此少阳脉强,可刺之……”[1] 这里的“少阳脉强”就是说病人身上这条经脉之气旺盛。如果仔细分析古人关于经络学的文献资料,就可以发现这种经脉之气旺盛的情况往往出现在病人身体的左侧。清人张景岳对此曾有详细论述,他说:“凡脉之盛者必在左边……至于右手三阳,自是无右伏衰之理。惟左手太阴、厥阴两经,虽有虚邪,得右手之阳以补之,亦须渐化。惟有少阴,一脏居中央,右络于肾,左会于心,血寒痰饮滞于其间,故病多在左侧。”[2]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医学的“阴”主要是指身体的左侧,右侧则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