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有哪些故事?
鸭绿江是中朝边境的界河,是中国东北部的大河之一,古称仆洌水。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长1380km,中国境内770km。它东岸为朝鲜(中朝友谊水电站以下为江心),西岸为中国(吉林省、辽宁省境内),由北向南流经安图、临江、辑安和辽宁的宽甸、丹东等市县后汇入朝鲜半岛南部的日本海。鸭绿江是东北地区主要河流之一。全长795千米,在丹东市境内428千米(包括浑江)。流域面积32,359.34平方千米,在境内6773平方千米。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54.72万千瓦,在境内62.95万千瓦。
鸭绿江原名丹水,又名彘水、大同江。因江水颜色碧绿,宛若鸭头而得名。
战国末年,古朝鲜第一个王——卫满建王城。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此设置乐浪郡。西汉光武帝时(公元25年至57年),夫余国灭了古朝鲜,高句丽灭了夫余国。隋朝、唐朝时高句丽国十分强大,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大祚荣领导各族人民起义,后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被契丹国灭亡后,进入金代。
鸭绿江流域曾是朝鲜族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摇篮。如今,这一带仍然是朝鲜族的聚居区。朝鲜族的服饰、头饰,住宅结构、样式,以及家具、生产工具,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歌舞、美术、建筑等,都有浓郁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鸭绿江是中外驰名的“英雄江”。中朝人民及其军队为保卫鸭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鸭绿江成为中朝两国防御外敌的重要屏障。在抵御外敌的斗争中,鸭绿江成为一条“英雄江”。
19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的计划日益明显地提上了日程。而当时的清朝政府仍然在昏庸腐朽的统治者操纵下。他们对日本在对朝鲜和中国侵略进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采取了“以夷制夷”和妥协退让的政策。1875年的“江华岛战争”后,日本不但使朝鲜“开港”,而且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中国。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82年武装侵略朝鲜,镇压朝鲜的开化党起义。次年强迫朝鲜签订《日朝江华条约》,使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侵略中国的跳板。1884年又在汉城发动“甲申政变”,同时,日本不断在中朝两国沿江地区制造纠纷,甚至在江面挑衅和施放淫威。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暴行,引起中朝沿江人民的愤慨。在中国境内江面上,清朝政府曾派中国水师进行护航,使日本侵略者未能得逞。
1885年日本和清朝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被迫各自从朝鲜撤军,但日本却蓄意违反条约,在鸭绿江中侵驻军舰。1887年日本又唆使朝鲜政府派舰队在鸭绿江上巡逻。
1890年沙皇俄国强迫朝鲜政府签订商约,将鸭绿江“非军事化”,从而出现了沙俄舰队与日舰对峙的局面。
清朝光绪十六年到十七年(1890—1891),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鸭绿江上兴建了7座炮台。上起和盛(今朝鲜新义州)以上马家湾,下达爱江(今丹东市内),全长110公里。这些炮台有的筑在山冈险要处,有的修建在临江的崖岸上,既有力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也给沿江人民增添了安全感。
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905年)日俄战争后,沙皇俄国指使朝鲜统监伊藤博文等乘朝鲜政府无力还债之机,迫使朝鲜签订借款换地条约,强占朝鲜安州、新义州和镜城等6县土地4200余万平方米,将鸭绿江朝鲜一方沿江地区变为日本占领区,以实现其“满鲜合并”计划。鸭绿江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天然跳板。日本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不断沿江对东北地区进行经济侵略。与此同时,日军舰还不断来江上挑衅,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防安全。
1909年日本侵略者派兵进攻中国马家湾炮台。驻扎和盛的日军司令赤星全太郎率领500余名日军前来增援。依克唐阿派王永年率领江防军2000人前往增援。朝鲜也派1300名军士前往增援,使马家湾炮台固若金汤。侵略军虽有兵舰作后盾,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终未攻陷。鸭绿江的第一次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1920年,中朝两国人民和爱国军为抗击日本侵略军,曾在江上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1931年“九·一八”蒋介石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于第二天夜间占领了马家湾炮台。1932年,盘踞朝鲜的日本军警又占领了朝鲜境内的鸭绿江炮台。日本人把中国的马家湾炮台和朝鲜的鸭绿江炮台连为一体,并把这里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前方总司令部——“鸭绿江警备司令部”,派重兵把守。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朝鲜族在鸭绿江上利用浮子作“筏”种植大豆、高粱等庄稼,获得成功,称为“江上农业”。后来又发展到“江上牧羊”。这些“江上农民”和“江上牧民”,冒着生命危险,在滚滚江水中耕作;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在鸭绿江上写下了“人与江争地”的凯歌。
中朝两国人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鸭绿江上搞起水产联合捕捞,共同分享鸭绿江渔业资源。
鸭绿江上还有一个独特的民间习俗,就是中朝两国的鸭绿江边农民在江边、江中、边区开展的互市和交易。他们以货易货,换得自己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