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的明星有哪些?
曹振鳙
曹振鳙(1871~1953)字冠南,号松溪,清光绪间中秀才。曾在县城南门开设义安堂,以卖药为生。清宣统元年(1909),曹振鳙受松溪县基督教信徒吴春水的影响接触了儒医理论和石室医学。宣统三年(1911),曹振鳙往上海行医,并参加上海中医学堂及中医专门学校等,先后聆受唐吉父、丁仲英、吴松泉、陆渊雷、顾松园、张赞臣、陈伯钧诸先辈教益,精研岐黄理法方药并攻习中西病理及方书,临证中尤重内、妇、儿科。民国11年(1922),曹振鳙回闽,先后在福州、厦门、连江、宁德、周宁等地应诊。民国28年赴港,在九龙长沙湾开设诊室,1953年病逝于香港,终年82岁。
曹振鳙著有《松溪草堂集腋方》、《松溪草堂方书》两部,计150万字,均在香港出版发行,其学术见解博而能精。如他对《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或膈塞烦躁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中的“身反不恶寒”曾作深入剖析,认为该证是阳气脱陷于里,四肢百骸失却温煦,又因表阳不足,寒从中生,致清谷下迫,邪陷于下,真寒假热所致。因此,治当回阳救逆,温肾暖脾。主张用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四逆汤重用干姜配附子暖脾散寒,回阳救逆,加细辛通透表里。临床观察,曹振鳙用通脉四逆汤治疗小儿脱证确有良效,且愈后预后极佳。
曹振鳙擅用经方、时方、古方,尤擅以古方新用。1933年,福州霍乱流行,曹振鳙用“理中汤合蜀椒散”为主方,救治了1000多名霍乱患者,且无一例后遗症,一时间轰动榕城。他的医学著述及医学实践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为祖国的中医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宋德元
宋德元,男,1942年10月生。福建松溪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毕业于福建省松溪县中医进修班。任松溪县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是中华内科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委员、福建省中医学会会员、南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1956年在福建省松溪县中医进修班就读,1957年结业后先后在松溪县医院中医科及乡镇卫生院工作,1983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擅中西,通内儿,精儿科,通内、儿科。在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曾多次承担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科研和协作研究课题,并获多项二、三等奖。主编《当代中医儿科临证思辩》专著一部,主审《儿童高热惊厥及癫痫的预防与治疗》专著一部,《中国医药年鉴》编辑部等单位曾授予“99’国际医药卫生优秀科技人才”、“人民卫生事业优秀专家”等光荣称号。在国内各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医学论篇40余篇,其中论文《325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分析》被《中国现代企业成果》、《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当代科学与技术文库》、《中国当代科学与进步文库》收录。先后被《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词典》、《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特色通典·专家人才卷》、《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中国国际医学专家与人才库》等50余部辞典和文献性医学书籍载录。1996年1月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推选为“国际五星级会员”并被载入《世界杰出人物》辞典。多次被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学会和协会选为专家评审团成员、客座教授、高级顾问、研究员和会员等。
宋庆元
宋庆元字希仁,隆兴府崇仁(今江西宁都)人,宋庆南弟,绍兴年间进士。庆元间,官至工部侍郎。累迁知杂,迁吏部侍郎兼侍讲。宋光宗(赵惇,1127—1194),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1194年在位,1189—1194年称太上皇。赵惇是宋高宗赵构养子,太祖九世孙。在位期间,权臣当政,国力渐衰。赵惇初为恭王。秦桧曾托人暗示宋高宗,举赵瑗为太子,宋高宗犹豫不决。后来因赵构生母韦妃说情,赵惇被选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构禅位,赵惇即位。宋高宗虽内禅,但政柄仍自专,事无大小,皆决于内宫,赵惇不得有所预。1189年,赵惇传位给太子赵扩(即宋宁宗),自称“太上皇帝”。1194年去世,终年68岁,葬于永熙陵。宋宁宗(赵扩,1168—1224),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第十个皇帝,宋孝宗第三子。乾道二年九月二十一日(1166年)生于宫中,开禧八年(1208年)即帝位,在位十六年,1224年去世,终年56岁,葬于郊坛下。宋理宗绍定间,追谥绍禧仁哲宣光宪孝皇帝,庙号光宗。又因宋宁宗并非孝宗所生,而是养子,加上光宗在世和死后,都没有亲政,所以亦有人认为光宗理应算宋朝第8个皇帝,而宁宗应为第九个皇帝。宋光宗、宋宁宗时为南宋中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