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五行属什么?

慎婧瑶慎婧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史记》记载,姜子牙的师父是“太公望”,后世称为“子牙公”或“太公”; 太公望是古代周朝人,周文王时人,本姓姜氏,因其封地在吕(今河南南阳)故又称吕尚。后来因为帮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齐侯,因此又被称为“齐太公”。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创作《史记·齐太公世家第八》时称太公为“周师尚父”、“齐太公”; “尚父”一词在先秦时代多用来称呼年龄大的人,也常被作为对上辈的尊称——比如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就说商汤王时“伊尹为孝子”时就被称作“阿衡”,也就是“阿翁”或者“翁父”——不过到了西汉时期之后,人们将“尚父”视作对吕尚的专有称谓了。 而这个称谓最早来自于东周的周成王时期。当时大臣散宜生为了劝服被流放到蜀地的姬公伯懿回国继承王位,曾经向成王进言说:“臣闻君子亲其亲友其德”“若公叔姬德同于太公,恩均乎管蔡,则必思归乎周,以定王室。” 在这段记述之中,公叔姬和西周的太公分列在一起,而所谓的“太公”,指的自然就是姜子牙了。于是从这时起,“尚父”就成为人们对姜子牙的特殊称呼了....

那么所谓“尚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词语出自《尚书·无逸》:“唯曰尔祖,克念罪咎,未离毕德,惟康而矜;作乃威,俾允怀在兹,钦若昊天,敬德保民。咸有一德,克往作敢,惟刑恤。” 在文中,周公旦告诫成王要敬重祖辈的功德,不要忘了他们的功绩;同时周公旦还列举了几个先祖的名号,其中就包括“太公望”(以及“召公”和“周公旦”等名号),并且说这几个名号的意思就是“尊崇美德”。

所以从这个记载来看,先秦时期的“太公望”似乎只是众多先王称号中的一个名头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特殊的封号!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左传》当中,同样也有过类似的记载。在《左传·桓公六年》一文中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楚令尹斗椒叛楚投晋,被安置在郑国。 晋国范宣子问于赵文子曰:“楚卿也,何如?”对曰:“昔荆夷子庄,欲事楚君,使宋舍子以为质,曰‘请自子,楚君必善而待之’。既存宋国,还及郢路死于荆矣。可不谓善一人乎?昔高梁伯出美玉于荆,而还,郑人厉言焉。不可谓不知宝。及其世也,而为政强荆中州诸侯,庸可忘乎? 这段对话的前半段说的是春秋中期晋国的权臣范宣子评价楚国的名臣斗椒。 后半段则是引用历史上的两个小故事来证明楚国确实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荆夷子庄”,另外一个则是“高梁伯”,虽然史书没有留下二人的姓名,但是在历史上他们确有其人。 关于第一个故事,《左传》原文是:

在春秋初期的时候,有一个叫作“荆蛮子庄”的人想向当时的楚国国王熊通效忠,于是派遣自己的儿子前去当质子; 然而这个荆蛮子庄不知道的是,此时的熊通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楚国国君了:他已经是春秋初期的霸主之一——楚武王了! 所以等到楚武王的使者见到这位荆蛮子庄以后就质问他说:“你们为什么让一个质子独自去见国君,难道就不怕我们对他不好吗?” 这下荆蛮子庄傻眼了,但是好歹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大人物,于是他赶紧答道:“您放心吧,我们的国君一定会对我的儿子很好的……”结果还没等荆蛮子庄说完,楚武王就摆摆手说道:“我可不是吓唬你啊,你看我手下那个屈瑕不是就是个例子么?这小子仗着自己是屈家人,对我说话从来都不算数……”

说到这里,那位名叫屈瑕的楚国人就不得不站出来了----原来屈瑕正是屈家的嫡系长子,而他之所以会背叛自己家族的世代效忠的楚君是因为他在一次战争中战败了…… 看到这里估计读者朋友们都已经明白了,这是一个类似于现代企业里“背锅侠”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据说是战国时候的郑国人,这个人不仅很早就知道“美玉”的珍贵所在,而且还亲自前往楚国“取美玉”去了。不过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的记载过于简略,以至于后人对其一无所知… 从以上两则典故来看,所谓“太公望”似乎也只是一个类似“荆蛮子庄”一样的身份头衔罢了,并没有太多的特殊意义可言—————当然如果司马迁等人想要把姜子牙捧得更高一些的话,那他们自然可以像杜撰黄帝与蚩尤之战那样来编造出一个“太公望”的来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