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字五行属什么的?

芮一欢芮一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汉字中,“亚”字的五行并不固定,因为它是会意兼形声的字,因此它的部首为“二”(上“一”下“一”),《说文》曰:“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可见“二”指地的个数。但“亚”字中的“二”并不是“偶一”的“一”,而是表示数字“2”——这从金文的写法就能看出来(金文中“二”与“亚”的区别比较明显);到了小篆阶段,“二”被简化成了竖画,于是“亚”字看起来就与“二”没有区别了——所以现在的汉语字典都把“亚”解释成“二的异体字”“通‘二’”或“同‘二’”都是错误的;而把“亚”的繁体字写作“亞”的词典更是错误百出,什么解释成“繁体字是‘亞’,读yà”“本义是二”等都是无稽之谈! 所以“亚”字的本意就是两地的中间、中等的意思;由这个意思衍生出了许多词语和成语,如以下这些: “东亚”:即亚洲东部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 《汉书·礼乐志》:“东及海,西抵蜀。”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言东至于海。”又《淮南子·墬形训》作“东至燕齐,西至流沙”。 南朝宋颜延之《三正纪》:“爰及东亚,咸宗秦历。” 明刘基《送周彦质出守饶州序》:“自余属国,东极於朝鲜,南极於南海,皆隶于朝。” 清赵翼《瓯北诗话·袁简斋诗》:“其诗运思沉郁,笔调深隐,不啻太史公纪传,有不可轻举触者。故当时虽号‘乾隆盛世’,而人不敢探其深,遂得独开宋后一代之奇。……是则东亚之名,洵非虚誉矣。”

“亚军”:古代以“亚”作为第二等的等级称号。据《荀子·大略篇》载:春秋时晋国有六卿,即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其中又以智氏最强,因称智伯。后来智氏分裂、削弱,终于为韩、魏所灭。事后赵襄主问叔向如何评价智伯。叔向说:“智伯穷苦之时,天下无敌,及其强也,益轻诸侯。骄而多怨,欲以力事君,而不能待其众,是以身死国亡,社稷灭亡,子孙无类。……是亦死而无所立。”这里的“以力事君”之“力”并非指实力,而是指武力、军事实力。由此可以得知,战国时的“亚”相当于战国的二等爵位——“君”。 而当时的“君”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第一,侯第二,也就是最高级的君主为天子,第二级为诸侯王(当然,那时还存在着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诸侯)。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朝代更迭,爵位制度也随之变化,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之前的五等爵制。不过随着贵族的没落,原来的五等爵变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而且各代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西周初年,五等爵制确立,公爵最大。 周武王封舜的后人于陈,爵位侯;虞舜的另一支后裔妫满封于陈,史称胡公;楚庄王时,熊渠次子熊 Red被封于江上楚邑,爵位子;周惠王十二年,郑文公之子共仲封于共,爵位男;康王时,鲁孝公的儿子叔封于莒,爵位子。 前260年,秦昭王置四侯,即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以及汉时设置的亭侯,此后的“侯”不再是尊贵的爵位,而只是作为食邑的代称。西汉文帝时,又分列侯为二千石、比二千石两级;武帝以后,侯爵大多降为关内侯,只有少数诸侯王的子弟才能继续封为列侯。 东汉、魏、晋、南北朝沿用汉爵。 隋初沿袭汉制,炀帝即位后又改列侯为子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自立为大夏王,授部将刘黑闼为汉东王、孟海公为曹公,窦建德的弟弟十公为燕王都封为列侯,封地多在数百户至数千户之间不等。唐初实行十八等勋爵制,列侯即为第十二等上柱国之下的第九等云骑将军,唐末又恢复为旧制。

宋沿袭唐制,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诏令: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有功者,依唐朝功臣例授以实封,“列侯”成为封建皇帝对功臣的爵位封号之一。 明初期封功臣为王,赐铁券,世袭罔替。永乐以后,功臣封为侯者居多,爵位以“伯”者为贵,一般称“某伯”。清代的爵位制度基本继承明制,但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见下文。

综上所述可知,“亚”最早的意思是指两地之间的中间地带,后来又演化出“二等”的含义,再后来才用来形容人的位次或排序,比如“亚军”就是“排名第二位的人/队”;但是,由于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知道“亚”字的这种出处了,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亚军”就是指第二名,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某些场合,“亚军”实际上指的是第三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