徃五行是什么?

仲纪伦仲纪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徃」这个字在《康熙字典》的解是:「往」的俗字,今作「往」。 而在《中华大字典》里则是这样解释的: 可见这字是个「行」字之形误、或称「形讹」。 这字最早可能出现在明代的刻本中。 例如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修成《大明一统志》卷之二○一「云南府·建水州」:「孟艮土司:后名缅宁。……国初用兵云南,始臣服。宣德四年赐姓。」其下附有《贡物考》:「孟艮蛮夷官:头目、千总各一。岁贡麻布四疋。」

又如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修成的《武定州志》卷六「人物志」:「李元实,字太实。正德甲子举人。性至孝。父老,每就卧床头。一日,父病困,元实脱巾栉,为父盥浴扶掖。父卒,哀毁骨立。母吴氏,年九十。元实奉养无缺。」「黄承恩,字思永。少颖异,能诗。年十二,补诸生。郡邑有宴会歌咏,咸推为上乘。」

再如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成《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二七引《滇南见闻录》云:「洱海,在府城东北。东西二源,合流而成。……底河与西河,又有金齿河……源出缅甸。东流经大理府。」 而此字的形讹来源,则是明代的刻本书籍对「亍」字误植所致。「亍」字在古文字结构中,属于文从字顺结构的字;但在明朝中期之后,由于毛笔笔尖长度变短,书写时无法把「彳(亍)」的第一笔画与第二笔画衔接起来,于是产生了一串「彳+亍=亍+彳=辶+亍=辶+辶」的异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明代著作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启」年号的误植。「天启」的「启」字,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定制该字为「啟」,但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大多都误植为「啓」。

所以以上那些字出现的时代越晚,就越可能误成「徃」;而越是早期写的书,也就越有可能正确地写作「往」。 另外要提的是,虽然我搜了一下发现网上有很多关于“徃”的科普文章,不过貌似大部分人都没注意到它是一个“形讹”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