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怎么区分五行?
五行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源于原始社会的阴阳观念。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组成的,如阴阳平衡、阴阳交泰等。由此,古人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到春秋战国时期,阴阳的思想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并广泛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方面。 五行是在阴阳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书·洪范》记载了箕子向武王讲述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是最早对五行的记载,这里把五行与五种物质联系起来,并且赋予了它们一定的性格特征。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给五行下了这样一条定义:“五行者,草木归土也;其序,水火木金土,各因其序。故曰五行者也。”他所说的草木归土,其实指的就是生物的生长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后回到土(大地)。他把土定为中央正位,把其他四行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用四季配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帝(黄帝颛顼帝喾舜禹)等确定五行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具体内涵。
随着道教的盛行,人们对五行的认识逐渐宗教化。南宋时,陈楠撰写的《紫阳仙道集》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五行者,五行之性也。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土。木性主生,金性主杀,火性主荣,水性主化,士性主持。然五行所以司天地之机,具造化之功,蕴阴阳之气,包万象而治万物矣。”这里五行已经被赋予了阴阳的性质,成为创造宇宙万物的原始力量。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上有几十亿种物种,而它们都属于5个基本分类单元之一——真核细胞生物域,这正好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