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五行是什么?
“御五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本草纲目》中,是“用药如用兵”的思想的体现。 这里的“五”指的是五脏,“行”的意思是运行;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使用药物要注意保护五脏,让药物的毒性或偏性尽量不伤害正气的运行。 这就是古人提出“御五行”的由来。
那它和现代的“毒副作用”的概念是不是一样的呢?其实是不一样的。 现代的药理学研究,更强调对器官、对靶点的损伤,是从分子生物学层面上去研究物质的毒性作用以及机制。 而中医学所说的“五行”,是取象比类的概念,是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相生相克规律相类比而得到的结论。 如果非要类比现代医学的概念,那么中医的“五行”更像“免疫调节功能”。“御五行”实际上就是指维护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 所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御五行”,其实就是指不要滥用药物,破坏身体里的阴阳平衡、表里虚实,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抗病力下降,让疾病乘虚而入——这其实是中医一直倡导的“治未病”“防先病”的理念。
在明代以前的古书里面,有很多关于预防疾病的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黄帝内经》中的话。 在宋代吴昆著的《医方考·序论》中也有提到:“欲治病者,必先治人。……故善为医者,不但要知药性之温热寒凉,须还知人之寒热温凉,然后用药有所依据。”
这里就强调了医生不仅要懂得药物的性能,还要学会观察病人自身的状态,根据病人的体质特点来指导用药。
那如何观察患者的体质特点呢?这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体质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