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性怎么知道?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用来比喻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古人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归类到五大类中去,叫五行:金、木、水、火、土。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周礼·大司徒》中则称:“水土气,风雷动,草木生长;山泽枯竭,石土成,水流消减。”后来人们又逐渐用五行来表示五种颜色的属性:赤为火,黑为水,青为木,白为金,黄为土。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古人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有一个标准:相生相克。就是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找到与它有相生相克关系的事物。这样,万事万物便都归到了五行之中。
那么,什么是相生呢?“生”有生成、兴起的含义。在五行之中,凡是具有相生关系的一行,都是另一行的母体。它就像生物的繁殖一样,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具体说来,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草木初生而萌芽,遇春而繁茂;草木烧尽而成灰烬,遇秋而枯萎;草木枯萎之后,它的根茎仍然腐殖于泥土之中,到了来年又可以重新发芽生长。所以古人说:“木盛长而火气衰。”“土爱四季,黄金产焉。”
什么是相克呢?“克”即压制、战胜之意。五行之中的每一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在克制的同时也在被克制,这就是所谓“相生相克”。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后面,还有生克的关系。其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但是这里也有一个先后的次序问题,也就是哪一行是母行,哪一行是子行的问题。如果以母行来克子行,那就是所谓的“克”;如果以子行来制约母行,那就是所谓的“制”。可见,“克”与“制”的区别就在于先后次序的不同。
根据古人的理论,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找出它的母亲和儿女就可以完全确定了。所以古人常说:“知母而不知父,谓之不仁。”也就是说,如果不知道事物的根源,那就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