讵五行属什么?
“讵”字,读音 jù 。从言,举声。会意字。本义为凭什么、怎敢。与动词“拒”相通;引申指料想、估计、推断等意思;又引申指问,又特指询问(原因);还引申指岂、怎么这样等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问也”。清代段玉裁注云: “今人谓何、几、谁何皆曰讵。”现今仍在使用的词语如“孰与”“孰若”“孰非”“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孰新孰旧”“孰轻孰重”“孰高孰低”“孰是孰非”等等,都保留了“讵”的意思。
“讵”的最早文字形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简和秦系简牍中,多用于书信往来,也有做“据”的。汉代之后逐渐普遍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中有“李陵与司马迁书曰:‘武皇帝制,匈奴未灭,不得还朝。’其辞旨劳苦,嗟叹之音,令人悲切。初读之,莫不怆然伤怀。”
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中则出现了“卒得成其志,永终天年,得寿终焉。何其壮哉!” 宋代欧阳修《泷冈阡表》里有“吾父孝悌,天下无双。自其幼也,而孝敬友爱,于兄弟无间。” 明代张岱《家传》里则有“夫人生平厚慈俭爱,居家敬祖母,孝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