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五行属什么?

萧泊纳萧泊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佴”字五行属性为金,读音为èr 。 “佴”的基本解释: 1、姓氏;复姓。南汉王刘岩为避帝讳,改“佴”姓为“尔”姓。见《路史》卷五十九。 2、中国古代一种官名。秦始置,负责掌管皇帝服饰和仪仗。后亦指太仆、典客等官的统称。秦汉时期,县令的辅助官员也称“佴”。汉代还设“佴府”,管理刑狱的事务。参见“贰”、“贰师”。 3、古代一种量器,一斗的二分之一。 以上来源于《汉语大字典》 以下来源于《百度百科》 “佴”字在历史上的变迁: “佴”本作“弍”,秦朝时期出现,用于人名或地名。例如: 秦始皇有叔父名为“二三”(即仲父),秦二世叫赵二世。又如秦国攻打魏国,占领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时,改为“二邑”。秦灭魏后在黄河边修建大梁城,又称梁二塘。 汉朝建立后,沿袭了秦代的制度。西汉文帝时期的司马迁曾任太史令,负责编纂《史记》。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时,因司马迁不是太子而是外藩诸侯王,所以称“司马迁父谈,论道书陵亭,为太史令,卒业。”这里的“书陵亭”就是“弍陵亭”。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出任镇东将军,屯兵许都西面的昆山县。因为昆山县位于许昌东北一百六十里处,故称为“东阳侯曹公,屯兵昆山,立都尉之官以司牧之。”其中的“阳侯”就是“弍侯”。 曹魏政权建立后,魏文帝曹丕追述先人功绩时,将祖父曹嵩的爵位由乡侯改为郡县,称“沛国丰亭侯”,也就是“沛亭侯”。又因为其祖父曾是沛亭候,所以曹丕即位后,将其母甄氏封为沛妃。 西晋时期,朝廷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取人才,规定郡守、县令的品行和才能由当地人士评定,然后上报中央。如果某个人才能得到当地人士普遍认同,则视为合格。不少人都刻意结交当地名人,用他们的名号为自己增光添彩。当时,南阳有个名士叫张载,与当权者关系很好,被荐举为秀才。结果有人上书控告他“前为济北相,不理讼狱,阴贼险狠。”意思是说前任济北相张载不作为,是个奸诈之人。此事被传到京都,皇上下诏让有关部门调查此事。张载听说此事后,忙亲自到京师打点,通过门子递上奏章,为自己辩护。在奏章中,张载故意提到自己在担任济北相的时候曾经治理过郓州,使郓州百姓深受恩惠,并引用孔子的话“泰伯可谓至德矣!”暗示自己品德高尚。他的奏章传到皇上那里,皇上下诏让郓州地方官查明情况。

正好此时张载的一个同宗好友奉命巡查兖州诸县,来到郓州境内。张载闻讯,马上派人持自己的名帖去拜访这位官员,请他在巡视时为自己美言几句。这位官员看到张载的名帖,上面写着“沛国东阳侯相,领兵属祭酒臣载诚惶诚恐,顿首百拜,谨遣某甲,奉答书启。”一时哈哈大笑,对来人说:“我就说嘛,张掾必然会有对策。看看这手笔,简直与丞相一样。”随后果然在汇报时替张载说了好话。

从汉朝开始,人们称呼官职习惯用简称,比如“司徒”又叫“大司徒”或“司空”。而这里出现的“司空”应该是“太司空”的简称。东汉末年,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汉灵帝在位时,为了弥补朝政空缺,特设立“太尉”一职,作为三公之首。后来魏晋南北朝沿用这一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这时已经不再简称为“司空”,而代之以“太尉”。 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下属的尚书右仆射兼管礼部,所掌礼仪事务包括帝王后裔及高官子弟的户籍,还负责管理皇家器物、典礼等事。因为要管许多具体事物,所以需要详细规定各种礼仪规则,因此唐初的礼仪著作《礼记·乐志》就有“隋开皇中,定著乐章,文词虽备,音律未均。至于大唐贞观之初,敬拜明堂,太宗御大祀,萧瑀、封德彝为礼官学士,更定乐章,文句雅正,音韵铿锵。”这段文字记载。“司空”在这里是“尚书省礼部”的简称。 宋朝建立后,吸取五代十国藩镇跋扈的教训,大力削弱藩镇势力,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为了体现皇帝尊严,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天子出行时,沿途所有百姓必须跪下迎接。为了监督地方官严格执行此项命令,宋太祖特别派亲信太监出京巡察,俗称“监斋”。如果路上遇到农民耕地,这些太监便上前喝止,命令附近官员前往查看,确定后报告朝廷予以处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