鄤五行属什么?

卿萱惠卿萱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百家姓》中“缪”与“褚”的注文中,以及宋代司马光编撰的《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中,均将“缪”“褚”之姓解释为“姓‘氏’者,言至其母家;别其姓者,言至其祖居。或随母氏,或随父姓,世有是非,而名节不一。唯中原地区之人,多同姓;江南、岭南人,多母姓。”

可见在中原地区,姓氏是一直保持严格的区分,而在南方,则往往姓氏合一。究其原因,是由于南方民族没有明确父系血统的概念,因此母亲的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家”——所以姓从女旁;而父亲的家只是自己的“家乡”而已——故姓从男旁。 到了明代,学者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序》中进一步指出:“今姓字俱从女部,氏字俱从豕部。夫姓,所以辨父母;氏,所以别世系。”

也就是说,在中原地区,姓氏的区别到明代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无论是“姓”还是“氏”,部皆从女(示)部,难以分辨彼此间的区别。然而南方少数民族却大多保持了母系血统的概念,因而能够区分姓氏。 那么问题来,为什么明明一样从“女”旁的姓氏,明朝时已经不分了呢?其原因就在于明初的大迁徙——也就是移民福建和广东。

据记载,明太祖为了加强统治,于洪武十四年开始迁民实边。首先迁移的是沿海百姓,“自山东以至河北,无地可耕者,悉徙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给地种作”。随后又在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填四川;成化十五年又因云南土司叛乱,将湖广民众迁往云贵两省内地以充戍。

这些移民多来自华北六省及陕甘等地,原先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他们进入新的生活地带后,原本的姓氏当然会融入当地人的血统之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同理可证,乾隆五十八年所修《蒲城县志》卷之二《风俗》条下记述当地习俗时说:“娶妻先媒妁通谋,嫁女惟母家有主。”“姓”之所以从“女”旁,是因为女性出嫁之后,娘家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姓氏。这种习俗也是由于古代母系社会概念造成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