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五行属火吗?

却馨骏却馨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传统哲学中,五色并非是指现代科学中的“色”,而是指“五方”、“五时”和“五行”。 《礼记·曲礼上》有:“行,不辟天子之路;趋,不逾行;步,不失其止。”郑玄注:“行,行道也。趋,走也。”可见,“行”在古代是一种规范着人行为的礼仪制度,而非今日之“行走”之意。而“趋”则是今天“快走”的意思。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所说的“走”在古时并不是一个规范的行为准则。古人说“君子不疾不徐”(《论语·乡党》)、“从容不迫”(《庄子·秋水》)就是表达这个意思的,可见“走路”是很随意的一种活动。 所以,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我走我的路,关你屁事啊!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提倡“行”呢?这是因为,作为社会性动物,人有社会属性,就会需要与他人打交道,就需要一套行为准则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社会就得乱套。所以,尽管“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定,但它是一种约定俗成,值得提倡和规范。

其次,我们谈谈“五色”的问题。 关于“五色”,《史记》中有记载:“(尧)二十馀子,不仁者夭折。上有尧,下有舜、禹,承顺五常,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和妻顺,所谓‘五福’。”这里的“五色”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了。 而汉代的戴圣在《礼记·檀弓下》中也提到:“贤者与其友观于丧葬者,必执绋(拉灵车的绳子。意为送葬),道之,曰:‘斯吾友人某氏之冢矣,其园封若此乎?’揖入,坐于首席,欲其善也。故君子居丧,重失友,贵仁而亲仁。”

也就是说,在这里面,“五色”已经被具体化为五种德行修养,即“仁义礼智信”。 东汉的郑玄为此作注释说:“仁者,亲亲之情。义者,尊贤之功。礼者,履制节之文。智者,明晓之能。信者,以诚行之德。”显然,这是把“五色”与“五行”(木火金水土)联系在一起进行了解释。这种观点得到大家的公认并流传至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