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在五行属什么?

皮金泽皮金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羽”,甲骨文是象形字,像鸟翼的形状;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并有所发展:小篆的形体进一步简化了。

《说文》段玉裁注引许慎曰:“鸟之长言谓之羽。”这个解释很有趣——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或称意音文字),那么“羽”字的构形必然有其内在的含义,而且这种含义应该是和它的本义相关的。但问题是,我们并不了解其构形的本意是什么,所以只能按照现代的理解作推测。 段玉裁解释说这来源于鸟类的叫声,我认为这是不错的猜测。我们知道,鸟类用嘴叫、用脚唱,而它们用来飞翔的翅膀却几乎不会发声,因此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当一只鸟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它翅膀扇动的声音,却不能听清它是怎么发音的,好像是在发出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哇呀”“呜呼”之类。其实这也是个常识,我小的时候经常想这个问题。 现在看来,古人在观察这些现象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是有道理的:第一,他们注意到鸟鸣是嘴部运动发出的声,而翅扇发的是声,二者是不同的器官发出的声音;第二,虽然二者都呈扇状(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是由于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但嘴的大小有限,不可能产生很大的响度,因而不能远播,而鸟翅则完全不同,在飞行时能产生很大的响动。所以他们认为,鸟之所以用嘴说话而不用翅说话,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比嘴大,可以发出更大的声音来。

这样一来就得到了一种可能:所谓的“羽”就是鸟的翅膀所发的音,或者说是一种表示翅膀发声的符码。由于翅膀的声音类似汉语中的“乌”,于是就有了“羽”这个字——所谓“鸟之长言谓乌”,也可以理解为“鸟之常用符码为乌”的意思。 而由于“乌”又往往被当作“乌鸦”的简称,所以有时也会把“羽”写作“鳥” ——这就是现在“鸟+止”两个部首的来源[1],“鳥”又省去了中间的一画就成了“止”[2]。 “羽”和“烏”也有一个来源关系的问题。如前所述,“羽”的本义应该是指鸟的翅膀,既然如此,为什么后来“羽”又有了“黑色羽毛”或者“鸟翅”的意思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使用一些非常普通的动物做比喻,而是开始寻找更加特殊、更能体现某种特征的动物来做比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鸟兽。比如“马”本来是“野马”而不是真正的“家马”,但后来人们逐渐把“马”作为“骏马”和“好马”的代名词;再比如“熊”本来就是黑白色相间的熊,但在《诗经·大雅·韩奕》中就有“奕奕梁山,熊罴奔突”的句子。

同样“羽”本来只是指翅膀,后来也发展出黑色的意思来,这在许多典籍中都可见到。另外,“乌”本来是黑色的乌鸦而不是一般的乌鸦,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区别使得它在后世成为了“黑色”的代指符号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