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的五行是什么?

桓曼蕾桓曼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野外”的“野”字,从字形和字义来看,都应该属于“示(礻)”部。 《说文解字·示部》解释得很详细了,直接粘贴过来: “示,天子、诸侯祭祀所祭天地、五祀之所也。从示,申声。” 这其实就是说,“示”字所在的这个“示(礻)”部的本义就是指代祭祀场所。而古代帝王、诸侯宴请宗庙祭祀时都是要穿着礼服的,所以用“示”来表示穿着礼服的人形也是合理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示”字属于“人”部首下的一点,也就是“衣”部的偏旁。

但是上古时期文字体系的演变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同样一个偏旁,在不同的字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体。例如“高”字,古文字结构上是下面两个“口”字中间夹着“高”字上面的一竖,就像站立着的人一样;但现代汉字把“高”字的偏旁改为“土”了——因为上面的两部分像两个“山”,而“山”是“土”字家族的。同理,“示”在“祀”、“禋”等字中,右边的偏旁就是“示”的异体字,意思也是“祭祀”;但在“野”、“郊”等字中,右边的偏旁就变成“阝”了。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水平不够,也说不好具体原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变化不是一种简单的规律。就拿“示”来说吧,它在“事”“祝”“祀”等字中,右边都是“示”或“異”,而它们又都不是“示”的异体字;但是在“野”“方”等字中,它变成了“阝”。而且,“示”作偏旁的情况比“示”单独作字的情况多很多! 从“示”到“示”做偏旁,再回到“示”——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复杂的,也不是能简单概括的。但我相信,一定与古人造字以及后世传抄书写有关,具体的就只能留待专家学者们去研究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