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的五行属什么?

宓杰瑞宓杰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邹”字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阝”是它的偏旁,表示这个字的字形是从“邑”得来的;右边的“邹”,读音和意义都跟 “凑”一样。 《说文解字》解释说:“邹,聚也。从邑,召声。”“邑”在这里表意,指城镇、都市。整句话意思是,“邹”的意思是把很多城镇聚在一起。 这个的解释是正确的吗? 我们看看在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之前,古人是怎么解释这个字的。 首先看《诗经·豳风·东山》:“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毛亨传:“太原,晋阳。”“晋阳”就是现在的太原市西南的晋源区。这就是把晋阳跟太原连在一起了。到了唐代,有人写了本诗注,说是“今太原府治,古晋阳城也。”(见柳宗元《晋问》)又把晋阳跟太原府连到了一起。再后面,人们又根据新的史料,发现了更古的记载。比如汉代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就说:“成王之母弟叔虞封于唐。”北宋时期编撰的《元和姓纂》引用了这条材料并说明:“故太原有尧墟及唐叔虞庙。”这里“唐”字与“晋”字并提,显然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源区。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里的“唐”怎么念呢?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就知道,“唐”有两个读音:táng 和 tāng 。其中读作táng时,意思是“中国朝代名——唐朝”。而读作tāng时,意思则是“唐尧。传说中黄帝之子,姓唐。他的后代有一个叫舜的,舜的后代出了个尧。他们都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前20世纪初年。”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邹”字在《诗经》里的用法是不是就清楚多了?“齐侯孙济。武姜缢于井。公子彭生蹈其血。止于邹。”(《诗经·齐风·载驱》)“子家仲冒。田车既驾。四牡孔阜。陟彼南山。言采其薇。陟彼高冈。言刈其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朝食于桑。暮宿于陂。不言其早。不知所疲。自彼徂兹。十有七祀。”——这是《诗经·郑风·羔裘》中的两段。第一段讲的是齐国太子得志后去邹地欢宴的事,第二段讲的则是郑国公子穿新衣去邹地打猎的事。这两件事的时间间隔起码有一百七十年。这期间,齐国和郑国都在不断的迁都,所以这两个地方都不可能是原来的“齐国”和“郑国”,所谓“齐侯”“郑伯”其实也只是诸侯国的国君而已。他们居住的城邦,史书多称其为“营丘”或“临淄”,“新郑”。

综上所论,我怀疑“邹”的初始含义可能是一只编织物,或者是用一种类似的编织物的器具,用来盛放祭品。这种工具的形状像“邑”,所以用了“邑”作为字音标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