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属五行是什么颜色?
先明确一点,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是没有五行的概念的,“五行”是后世人们对东方哲学中关于世界构成要素的一组表述。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甘誓》里: “予惟小子,始受命于上帝,膺殷戮。”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呀,只是受命于天的一名小孩子! 这句话里的“行”字,古代写作“彳”,指人走路的样子;“行(亍)”的字形演变如下: “行”本义为“走”,引申指“道路”。 由“道路”这一最基本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又引申出另一层含义——“运行”“行动”“行业”“品行”“行程”等。 而我们现在熟知的“五行”中的“行”,正是从“道路”这个基本含义引申出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运行变化被形象地描述为“流行”,也就是沿着“道路”运行。
用现在人的思维看传统典籍里的“五行”,很容易产生误解,把“五行”简单地等同于“金木水火土”。其实,这里的“五行”是指“五方”——东、西、南、北、中,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金属”“木头”“水……”等等。 那么,“五行”又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位牛人——李淳风。 对,就是写《推背图》的那个李淳风,唐太宗时期的太史令。这位爷不仅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还是一名杰出的阴阳学家。他编撰的《麟德历》,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更厉害的是,李淳风还发明了“黄道游星仪”——用来测量地球公转运动的中古时代最重要的天文仪器。
据说,李淳风的道号就叫“五行”。 李淳风一生最大贡献在于,首次完整阐述了一整套阴阳学的理论体系。他的代表作《乙巳占》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系统论述了观察气象的方法、时间以及对气候变化作出预测的具体方法。而李淳风对“五行”的解释也被收入书中,即所谓的“行于地而为五岳”。
“五行”从此变成了土生金的象征。 到了宋代,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被理解为“五行之形气”。
明代,王廷相著《雅述》,进一步阐发“五行之理”,“五行”才最终定型为“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