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制衡?
先贤创立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理论,是中华文明源头上最为重要的两大思想体系,对中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主要探讨的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五行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事物的生克乘侮规律——这不仅是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更是古人通过实践观测所发现的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化消亡规律。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在《周易》中有着极为明确的阐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象三才而天地人之形既具矣。地在成形,形草木山川流润升降。故曰,形乃生,生乃音。是故音声之数,五变而八音。”“形乃生,生乃音”——这是说五行为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万物生长化的依据。“音声之数,五变而八音乐”——声音有清浊高低,数则是由五变成八,说明自然界的音乐是由五行生克制化而产生的。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与五脏是人体五脏之气化的象征,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十四》说道:“五脏之气,肾主水、肺主金、肝主木、脾主土、心主火,此五行之气也。”同时,中医诊断、用药、针灸等等也都离不开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如病情的诊断往往需要考虑五脏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药物的性味归经及药效作用也需要结合五行之理来分析,而针灸的穴位同样遵循着五行所属经络进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