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都有哪些?
五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行变化的过程及规律。它来源于古代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实践,以及原始的阴阳哲学思想。 在《黄帝内经》中是这样描述五行的:“五行者,何谓也?曰: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五脏之补泻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肝者,将军之官……脾者,仓廪之官……肺者,相傅之官……”
这里指出,五行是源于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同时,在人体中也对应着五脏。并且,每一个脏腑都具有喜恶不同的物质。如果这种喜欢或者讨厌的物质多了,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更是详细论述了五脏所喜所恶: “心喜热而恶寒,喜湿而恶燥……肝喜疏泄而恶抑郁,喜条达而恶抑郁……脾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肺喜凉而恶热,喜润而恶燥……肾喜暖而恶寒,喜黑而恶咸。”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感受了外界的寒冷,就可能损伤心的功能;如果有热毒积聚在体内,就有可能损伤肝的功能;如果饮食不洁,消化不良,就有可能损伤脾的功能; 如果呼吸不畅,胸闷气喘,就有可能损伤肺的功能; 如果夜尿增多,失眠多梦,很有可能损伤肾虚。 通过观察人体的五色(面色)、五音(声音)、五味(口尝),以及二便、睡眠等情况就可以对身体的五行情况进行判断。并且,根据这些外在的表现来调节内在的机能活动。这是中医“辨体施治”“同病异治”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