糇五行属什么?
“糇”字的五行属性为“火”,由于五行学说是在汉朝时由道家提出的哲学理论,因此汉代以前(包括汉代)的姓名学著作当中并没有对汉字五行的具体描述和归属。《汉书》、《史记》等史籍中也没有关于字五行属性的具体记载。 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解文字字形、字义的字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这部书中收录了9353个字,并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偏旁部首、笔画顺序、读音、意思等等。但是其中却没有一个字是解释五行之性的,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用五种自然的元素来解释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从西汉到东汉这段时期,虽然很多书籍都提到了“五行”的说法,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到了东汉末年,王弼撰写《周易注》时,才首次明确提出了“五行说”。
此后,“五行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并被普遍接受。这时候人们才开始用五行来说明文字的属性。比如南朝·梁·萧统所编著的《文选》里,就对许多文字的五行属性做了描述。 “糇”字出现在这篇序言中:“《离骚》‘纫秋兰以为佩’,《高唐赋》云‘纫玖华以为佩’,皆谓纫而佩之也。《楚辞》多谓纫茝为佩……《九怀》曰‘纫九华以载人’,此言纫之可以佩饰。及夫《远游》云‘集芙蓉以为裳’,《山鬼》云‘被薜荔兮带女萝’,《招隐士》云‘集芙蓉兮芰荷’,服媚而裳,带纤而履,皆是纫而成者。若此之类,非一姓字,而其辞既云《楚辞》故也。余故列叙其事,附于词末。
“槁木死灰”,李善注引《庄子·知北游》曰:“形如槁木,心似死灰。” 又引《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故李善注《楚辞》,每引老子语,以明其旨。然则老聃之书暗昧不明,而《楚辞》之文,幽渺窈窕;若非研精极虑,岂能知其要指乎? 至如《九歌》十篇,世谓屈原自序。《远游》一篇,谓屈原被放之后,游于海外,见帝阍,帝阍不见,乃作斯篇。《离骚》一篇,亦谓屈原遭愁思之毒,发愤抒写。或曰,《九章》之属,皆作于被囚沅湘之际。《卜居》《渔父》诸篇,虽无所据,然必出于被放以后。盖屈原之作,皆作于被放之时;其序《九章》之意,明矣。然则《九章》之徒,凡九篇,皆被放所作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