搤五行属什么?
古人将五行运用到中医理论及中医用药中,认为人体五脏对应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行,且五脏各有喜怒忧伤悲恐惊七情,并对应着人体的气血津液,《黄帝内经》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记载,指出身心情志在养生中的重要。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篇》曰:“木曰曲直……其病发狂怒”“火曰炎上……其病发狂”“土爰稼穑……厥阴者肝之本,其后出于胆,胃之下口……肝病头眩……心之疾为梦……脾病腹胀……肾病小便不利”“金从燥生……肺气虚则息短气……大肠病则积热肠澼”…… 《难经·五难》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真神之所寓。”《伤寒论·序》中说:“凡病当先治其本……”《灵枢·逆顺肥瘦》中言:“腹部,广肠大腹,非大人之腹也,且五脏皆有所居,六腑俱有所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的情志对脏腑功能的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经络起作用的。后世有医家提出治病必先“治其心”、“治其经络”。 此外还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即现在所说的“预防医学”,认为医生的任务不但是治疗已病之人,而且还包括防止病人发生,或防止疾病加重。这是中医具有远见卓识之处。(以上引用均自百度百科)
由此看来,中医之所以强调养心,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基础就是天人感应说和五行学说。而且中医用五行来解释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是站在理论高度上的。因为人作为一个物质性存在,它的精神意识产生于大脑,而大脑是人体五脏所组成的一个器官,也就是说五脏都是有意识的,它们分别掌管一种情感活动。
比如《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脉要精微论》中说:“心血虚则惊恐”、“肺气郁则悲”、“肾气足则害怕”,这实际上是说了肾、肺、心的生理功能,如果这三个脏有任何一个功能失调,都会出现悲伤惊恐等情绪变化;同样,《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篇》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火炽盛,劳劳无寐;脾恶湿,饮食不化;肺悲忧,气不足以言;肾畏燥,少饮不渴。”这里实际上指出了肝、心、脾虚时,应该怎样调节情绪,以及吃什么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