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五行是是什么?

茹镜佑茹镜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学说是在上古就流传下来的,《尚书·洪范》中就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把五行和水、火、木、金、土并列,可见当时对这五个元素就已经有了重要的研究。并且,在周礼中的“四时祭”里,春季祭户(五行之一),夏季祭灶(五行之二),秋季祭月(五行之三),冬季祭祀(五行之四),每年还要祭祀中宫的天(五行之五),可见古人对五行的重视。 但到了战国时代,列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开始将五行和金、木、水、火、土这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论述。他的著作《列子·说符》中有言:“有金木水火土,此五行者也;有阴阳,有风雨,有晦明,有雷霆,有雷电,此五行时也。”这就是说,列子已经将五行与季节变化所对应的五种天象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观点被后世所继承。 汉朝的学者认为,五行不仅代表了五种自然现象,而且还分别对应着五个时辰和一个节气(辰时),并在《汉书·律历志》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五行者,天地之大数也……木,辰也,其日甲乙,其时节春分。火,巳也,其日丙丁,其时节立夏。土,午也,其日戊己,其时节芒种。金,申也,其日庚辛,其时节立秋。水,亥也,其日壬癸,其时节立冬。”

一直到宋朝,司马光等人编撰《资治通鉴》时还沿袭了这一说法,并引用苏轼的话来解释为什么选择冬至作为一年之始的原因:“自羲农氏至夏殷周之王,历记年月,莫不始于冬至。圣人所以为圣,惟其知复见日月而已矣……”(注:司马光等人在编撰《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见解“黄帝之时,天地初辟,万物始生,谓之浩劫。”作为全书始卷的开篇语。)

边晓盈边晓盈优质答主

金、木、水、火、土五个,称为“五行”,而“续五行”是用“阳”、“冰”、“雷”、“霞”、“风”五个名次补充的五行。即“阳”是金的续, “冰”是木的续,“雷”是水的续,“霞”是火的续,“风”是土的续,这五行互不可代,叫续五行。

“续五行”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孙子提出来的。他认为,古代的战争指导者能够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战胜,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客观规律,顺应时势,利用敌人,创造条件,所以能以自己的长处来对付敌人的短处。这样,能够以多制少,众寡的对比就发生了变化;以实击虚,虚实的形势也起了变化。

孙子在提到创造机会,实现“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和将“不利”转化为“有利”时,曾比喻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者约,则敌力分,以少数人与我方作战,敌方的兵力就可以分散。

“吾所与战者约,而天下之致战者,寡矣。”“约”和“寡”在这里作动词用,即约集和减少的意思。“致”,这里指招引的意思。我方与少数敌人作战,那么企图与我作战的敌人,就可以被吸引而减少。即用局部的有利行动,可以造成全局的有利形势。

“吾所与战者,约而天下之致战者寡矣。众寡之实,兵之所形。”我方集中力量所要打击的敌人虽然不多,但其他地方企图与我作战的敌人就被吸引过来而减少了。在客观上,众与寡是相对的,而使两者转化,是靠军事实力和军事行动(兵)来实现的。这四句话是上文意义的申说。于是,孙子得出自己的结论:“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持自己的错误,以小敌大,必然会成为敌人的俘虏,这是必然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紧接着就提出了“五行、续五行”的问题。这段话比较难懂,历来注家众说纷纭。有的把“水、火、金、木、土”释为自然的“五行”;也有的释为“奇正之五。”还有释为“五利”,等等。至于“续五行”,有人释为“五利续也”;有人说就是“五反”;还有的说“续五行”是前五句的解说。

以上见解,似乎都不是孙子的本意。我们以为,孙子在这里仍然是说明如何做到“兵之所形,避实而击虚”的问题。他在上面讲了怎样调动敌人,以创造“以实击虚”的条件之后,下面进一步讲,在什么情况下“避实”、“避实”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怎样创造条件去击敌之虚的问题。“五行”、“续五行”正是说明这一问题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