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字五行于什么?

聂兆蓝聂兆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冲,水也。――《尔雅·释水》注:“此水之浊流者。” 又如:冲溢(水流奔涌);冲荡(冲击激荡);冲决(冲破,冲出) [形] 急,猛烈:~动。~突。~荡。~劲。~劲。 [动] 向前或向上移动:~刺。~高。 量词。用于车辆、飞机等:两~车。五〇型拖拉机。 古同“冲”,穿过,直直地对着。 “冲”的本义就是“水流突然由平坦变为湍急”。所以“冲”的字形是“氵”“中”构成。

由于“中”的古字形像房屋中间有竖梁之意,所以“冲”的字形的本义其实就是“房子中间的梁突然断了”,因此引申出“东西摔坏”之意。

现代汉语普通话“chōng”读音的来源是明代北方话“冲”zung1。明代以后“冲”取代了“撞”,读作zhuang3。 《水浒传》里“冲”字全部念“chong1”,比如“冲散了”、“冲激”(jī)。 现代汉语方言里“冲”多读“zhòng ”,比如广州话“冲凉”、“冲茶”。

邰淑瑶邰淑瑶优质答主

从结构上看,在冲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甚至现代的简化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冲是由一个“刀”字和一个“人”字构成的。“刀”字指兵器、利刃;“人”是指人本身以及人的品格和威信。所以,冲字从结构上看,它的本意就是利刃加诸人身,引申为凌厉、气势逼人。从造字的来源上讲,冲字与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尚武仪式”有关。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早就有祭把天地神灵和祖先、崇尚尊卑礼仪的传统。据考证远在周代,周王和诸侯们每十年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活动,叫做“大合乐(大阅兵)”,即在郊外举行巡行视察和军事演习的活动,以示尚武和强盛。在先秦典籍中将这种活动称为“军礼”、“治兵”、“大次”。“治兵”是在郊外阅兵,操练军队,“大阅兵”是在都城南郊练习射御和检阅军队。据《礼记·少仪》记载:这些武威之礼以南郊举行为最佳。因为五行思想在我国很早就有体现,南属火,代表热情和武威;再则,由于当时的军事活动一般都是由农事的矛盾所引起。人们祈望消除战争使天下太平,五谷丰登,而北属水,代表了冷落和安静,因此,就产生了北边“辟雍”,用以讲习文教和礼仪。“辟雍”为周围有水环绕之池沼,象征四海归一,太平盛世。

春秋时期是我国战乱频仍的时期,各国诸侯和卿大夫都效法周王举行大规模的“治兵”和“大阅兵”活动,以显示和增强国威。“治兵”和“大阅兵”的地点,虽然以南郊为好,可有的诸侯国,由于地处南北特殊位置,或山重水复、或大漠无垠、或岛礁星布,受种种制约,无法举行“治兵”和“大阅兵”,如地处北方的燕国、秦晋,南面有大海的吴、越、楚等国,而他们又都想显示国威,于是就变通举行尚武之礼。燕国和秦晋等国将“治兵”和“大阅兵”的地点改在了北郊,吴、越、楚国等国将“治兵”和“大阅兵”的地点改在了“辟雍”之地。这样,北方和南边就正好对换过来。

在吴越国等国的“治兵”和“大阅兵”之地,除了有高台、亭榭和将帅军吏的座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用石柱建造的“辟门”(南朝梁沈约《宋书》)。在举行“治兵”和“大阅兵”之日,吴王、越王等亲率文武官员和将帅军吏前来,首先对武神举行祭把活动,如祭把蚩尤或吴王、越王的宗亲等,其次是检阅士兵和演练军事技能,如射箭、御车、击剑等。所有这些程序完成之后,就要举行隆重的“辟邪典礼”。所谓“辟邪典礼”,既是表达驱除不祥,确保太平之意,也是使士兵“明耻”而斗志更旺的“气功激发法”。这种仪式非常庄重威严和令人恐怖。仪式的主要程序是:在吴王、越王和各位将帅军吏的监视下,选出一名桀骜不驯、不服长官而犯有军令的人物,将其捆绑之后,推进辟门之下用利刃杀害(也有刺瞎眼睛、割掉鼻子而驱逐的)。杀完之后,将人的尸体暴露于“辟门之外”,并以军纪向众兵士示警。由于古越语中“辟”与“劈”和“辟门”、“劈木”谐音,而且将人杀害又很血腥、残酷,因此,越王勾践将“劈”字进行了改造。他用越王剑作原形,将一个“刀”字与一个“人”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汉字,以表示用利刃杀人的意思。同时,越王勾践考虑到“辟门”与“劈木”谐音,“劈木”表示用利刃斩杀,更符合越王勾践将人斩杀,献于“辟门之下”的礼仪和意思,于是,就越王勾践把“劈”字改为“辟”字,并将这种尚武礼仪命名为“辟邪制度”,将斩杀人的场所称之为“辟门”。

因此,“冲”字与我国古代吴国、越国、楚国等,地处南疆的这些诸侯国的军事礼仪有着直接的关联。

自从吴越国制定了“辟邪制度”和建成了“辟门”之后,使那些桀骜不驯的将士再也不敢与将帅军吏顶牛了。“辟邪制度”和“辟门”被吴越军事集团视为“尚武文化”和“军事力量”的象征。“辟”字也被用作他们的姓氏。勾践的幼子曾被封为“余杭”和“乌程”。“乌程”(今湖州市)一带的民众遂以“辟”为姓氏,并世代繁衍。至今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还有“辟姓”的人氏。春秋末年,吴国逐渐称雄于中原地区,吴文化影响不断扩大,“辟邪制度”和“辟门”逐步被中原文化所接纳,“辟”字的含义也被中原文化所接受并得到广泛使用。“辟”字作为汉字也载入了中国文字史册。后来,“辟”字的读音与“避”字相混,于是,“辟门”就改成了“避邪门”,“辟邪制度”也成了“避邪制度”。这种现象,在汉字的发展演变中是常见的。例如,“为”与“伪”、“于”与“余”等等,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再则,避有躲避、避开之意,使用“避”字也有表达“避祸就祥”之意,因此,“避”字是“辟”字的派生字。

到了战国末期,吴楚及越国相继消失,它们的军事集团所控制的地区及民众则分别被楚国和秦国所控制。特别是秦代在灭楚国的过程中,灭楚国之后的统治过程中,将越国军事集团所控制的“余杭”地区视为重镇,并在“余杭”地区实施了“内迁”、“移民”和“从军从农屯边”等活动。将中原“华夏”和“蛮夷”的民众分派到这里进行“五方杂处”。因此,“避”字不仅在“余杭”地区普遍使用,而且在“南夷”所控制的区域也得到了使用。例如,湖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的部分地区。这样“避”字的使用领域就更大了、使用地域也更广了。“避”字的字义除继承了“辟”字的字义外,还派生出躲避、避开和“避灾就祥”之意。“避”字逐渐替代了“辟”字。“辟”字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则逐步缩小,于是,“避”字就成了“辟”字的派生字。“避”的简化字为“避(注意:避在简化字中不是‘避’字)”,是“避”的简化繁体字,其含义与“避”字完全相同。而“避”字在使用演变过程中,由于造字法的需要,人们用“革”字代替了“韦”字。其目的是要表达革除旧的、邪恶的东西,而保存新的、正义的东西的本意。“避”字从造字法上看,也使汉字更规范化了。这样,“避”字就成为现代汉字中使用的规范字。

“避”字在简化为简体字时,“辟”字改为“避”字,“韦”字改为“革”字,为了表达在避灾时要迅速、干脆、彻底,就用“舟”字与“辛”字及“韦”字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简体字“避”。简体字“避”字从结构上讲有四重寓意:一是舟象征船,而船是水中避难最好的设施;二是“辛”的繁体字为“辛”,它的本意为“艰辛、为难”,当人们处于艰辛、艰难的时候,就要迅速、干脆、彻底地避开,因此,辛字是“辛”的简化字,仍保留了难辞的含义;三是革除旧的、邪恶的人或事物,而保存新的、正义的人或事物;四是舟、辛、革三个字合在一起,意即人们处事之时,要像船一样,遇到邪恶、艰险要迅速、干脆、彻底地避开,以保证平安。简体字“避”字在造字结构上,对人们处事哲学进行了完美的表达。

“冲”字是繁体字“避”的简化字,“冲”字从字形结构上看,“韦”字改用“北”字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造字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更加便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